天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孙犁与抗日战争图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年10月,我陪同在北京军区战友报社工作、后任解放军出版社社长的刘绳,去天津访问孙犁同志,为保定文联苑纪久主编的《莲池》写一篇“作家与冀中”专栏文章。刘绳对这次访问非常重视,认真地做了一番准备工作,重读作品,广查资料,思考、酝酿采访和写作的主题,还与我商议,明确了访谈与写作的方向,即从抗日战争谈起,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孙犁同志的人生和文学之路,是他真正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火洗礼。在抗日战场上,他首先是手持武器与敌人斗争的战士,同时又是拿笔写作的作家,在连天烽火、四野拼杀中,历经枪林弹雨,饱尝战争苦难。他的作品自传的成分多,是时代烽烟的见证,是亲历亲闻人民斗争的英雄颂歌。离开抗日的战火硝烟去探讨孙犁同志的人生,那不会是真实的孙犁同志;脱离抗日的时代背景去研讨孙犁同志的作品,就不能深入到作品的本质,而停留在表面上。
年5月,孙犁同志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村,这是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庄,他的幼年就在这里度过。他先在本村读小学,后跟随父亲在安国县城内上高级小学,开始接触“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阅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各种杂志。年,他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在初中读书期间,他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发表短篇小说和独幕剧。在高中时,他阅读社会科学和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文学作品,并对文艺理论发生兴趣,读了不少这方面的著作,写作这方面的文章。高中毕业后,他无力升学,在北平流浪,去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听课,向报刊投稿,很少被选用。他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生活清苦,前途无望,只好回老家,失业闲住。年的暑假后,他经中学同学介绍,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在这里,他从上海邮购革命的文艺书刊,继续进修,并开始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第二年暑假,他在老家,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就没再回同口镇去。
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我国的华北地区,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巨大的抗日战争的怒潮。已是共产党员的东北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指示,在永定河激战后,脱离东北军,留在冀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六九一团改称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公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起抗日的旗帜,走上抗日的道路。曾参加长征,任红军团长的孟庆山,在延安受中共中央派遣,回到家乡发动群众抗日,组建河北游击军。年春节过后,人民自卫军驻防安平一带,不久即在这里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正是在这一年的春天,孙犁同志参加了抗日工作,和吕、孟二位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将领相识,并结下深厚情谊。
一开始工作,孙犁同志就写了一本《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由人民自卫军政治部油印,下发指导开展抗日戏剧宣传活动。接着又编了一本中外革命诗人诗抄《海燕之歌》,在困难的条件下,由人民自卫军政治部铅印出版。在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红星》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长篇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在冀中区党委机关报《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鲁迅论》。这一年秋季,孙犁同志在冀中军区办的抗战学院当教官,写了《冀中抗战学院校歌》,教授《抗战文艺》和《中国近代革命史》。
年春天,孙犁同志调到晋察冀边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在刚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编写了一本供通讯员阅读的书《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铅印出版。并编辑油印刊物《文艺通讯》,他在刊物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一天的工作》、叙事诗《白洋淀之曲》和散文《识字班》。此后,孙犁同志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学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在《晋察冀日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琴和箫》《丈夫》《第一个洞》等短篇小说,连载儿童读物《少年鲁迅读本》,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出版青年儿童读物《鲁迅、鲁迅的故事》,晋察冀文联油印《语言简编》一书。
在此期间,年秋天,孙犁同志回冀中区一次,这里正在开展一次群众性“冀中一日”写作运动。负责这一工作的王林同志,留孙犁同志参加编辑工作。《冀中一日》在年底大致编成,又是王林同志建议,由孙犁同志根据看稿心得,写一本文学入门之类的书,作为“冀中一日”的珍贵副产,供投稿者参考。于是孙犁同志便写了《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一书,年春天,冀中文建会油印了一千本,八路军第三纵队的《连队文艺》、晋察冀《边区文化》都连载了这本书。吕正操司令员和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在戎马倥偬中,把这本书带到太行山麓,在那里铅印一次,书名改为《怎样写作》。之后,冀中、太岳、中南新华书店相继出版此书,书名皆为《文学入门》。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文化工作社、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北京作家出版社都是以《文艺学习》为名出版此书。
孙犁同志从冀中区回到晋察冀边区后,年离开这里去延安。途经晋绥军区驻地山西兴县,已调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的吕正操,得知孙犁同志路过这里,捎信叫他去。他深知吕司令员喜爱读书,便把自己带着的一本《孟子》留下了。到延安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写了散文《游击区生活一星期》《在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写了短篇小说《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引起广泛、强烈、持久的社会反响。这为孙犁同志的文学事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
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年10月,孙犁同志回到冀中,下乡从事写作,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编辑《平原杂志》。他写了以抗日斗争为主要题材的《碑》《钟》《“藏”》《嘱咐》《新安游记》《光荣》等短篇小说和散文。后来,孙犁同志在回答《文艺报》吴泰昌问“你最喜欢自己的哪几篇作品”时,这样说:“现在想来,我最喜欢一篇题名《光荣》的小说。在这篇作品中,充满我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幻想。”这篇小说有一万字,是孙犁同志写的篇幅比较长的一个短篇。写一个叫秀梅的女孩,鼓励村里一个叫原生的青年参军抗日,她自己也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工作。后来,原生的媳妇小五离开了原生家,秀梅则一直等着原生胜利归来。在这篇作品中,孙犁同志极富诗意地把农村的日常家庭生活和伟大的抗日斗争、社会生活相联系,让新时代的光辉,在年轻恋人们的身上投下了有力的光影,使他们的生活和理想发出了耀眼的光彩,也就使得作品富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孙犁同志对我说过,他的结构最完整的小说是《“藏”》。这个短篇,写新卯和浅花这对年轻、幸福的夫妻之间,产生了矛盾,浅花对新卯有了疑心,两个人的关系一度很紧张。结果是新卯为了抗日工作,在村外菜园子里秘密挖地道。当敌人来“扫荡”,这个地道不仅掩护了抗日干部,浅花也在地道里生下一个女孩子,取名叫“藏”。
年1月,天津解放,孙犁同志随之进城,参与创办《天津日报》,编辑《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继续从事写作。他仍然以抗日斗争为主要题材,写了《采蒲台》《吴召儿》《山地回忆》《小胜儿》《看护》等短篇小说和散文。孙犁同志和我谈论他的作品时说过,他最喜爱的是《山地回忆》。这篇小说,写一个叫妞儿的女孩子,心疼在寒冷中没穿袜子的抗日工作人员,给他做了一双新袜子。这看来显然是生活小事,但在孙犁同志抒情的笔墨下,却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得非常亲切、感人,焕发和激荡着强烈而平凡的劳动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在这里,作者把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及人道主义的关怀,升华到了一种极致。
在此期间,孙犁同志写了《风云初记》,这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连载时,即受到读者欢迎和喜爱。等书出版后,更是深入人心,广受好评。在“文革”前,相当长的时间,虽也有批评声音,但这些意见不管来自哪里,基本上没有阻碍这部书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也没有在广大读者的心中造成负面影响。《风云初记》已经问世70年,可以说通过了历史的严峻检阅,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在协助吕正操将军撰写《冀中回忆录》时,总是让我不断地联想到《风云初记》中的一些人物、场景和故事,赞叹这部小说内容的真实、具体、丰富、全面,传神的笔墨,潇洒的行文,漂亮的语言。读者看到的情节可以说都是自然形成的,他们完全是生活的再现,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人民的生活和情绪的真实记录。作者没有做任何夸张,也没有虚构的成分,生活的印象,交流、组织,构成了小说的故事。吕正操司令员在小说中,是以真名实姓出现的。孟庆山副司令员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所加工,随之便改了一个姓,把孟改为高,变成高庆山。书中的变吉哥和张教官,显然就是作者的写照……一次,我和吕正操将军谈起《风云初记》,向他复述了其中一节的简要内容:
一个叫春儿的女孩子来到街上,农民们正和许多穿灰棉军装的人民自卫军战士争夺着扫帚打扫街道。十字街口,有几个战士提着灰桶,在黄土墙上描画抗日的标语。一个高个儿的军人,正和农民们说破路的工作,要把大道挖成深沟,把平原变成山地,才能挡住敌人的汽车和坦克。又问村里人民武装自卫的情形,农民们说:“都成立起来了,人马也整齐,就是缺少枪支。吕司令,你从队伍上匀给我们一点吧,破旧的我们也不嫌。”吕司令答应了这个要求。春儿听说这人是吕司令,一高兴,觉得自己也该上前去说两句话,便走到吕司令的身后边。吕司令转过身来,看见了这个女孩子。春儿立正笑着说:“我是这村的妇女自卫队的队长,我还有个要求,我们不会排操打仗,吕司令教教我们吧,我就去集合人!”吕司令笑着说:“等明天吧,我派一个连长来教你们。”春儿转身跑到妇女群里去了,妇女们都冲着她笑。
“这是真实的。”吕正操将军听后说,“那时候,无论在哪村住下,我总要抽时间到村街上转一转,和乡亲们谈一谈。在冀中,我遇见过很多春儿这样的女孩子,她们都很可爱,叫孙犁一写,就更可爱了。”
有人问孙犁同志:“创作规律,是否就是‘真情实感’四个字?”孙犁同志说:“是这样,这四个字很重要,但还包括不了规律的问题。有些作品能流传,有些不能流传,这里面就有个规律问题。”他还举例说,比如萧红的作品,她写得也并不是那么多,也没有表现多少重大的题材,也没有创造出多少引人注目的高大形象,可是她的作品一直被人们爱好,国内外都有人在研究,这是一个什么规律?他以为创作规律,归纳起来可以包含如下内容:一、作者的人生观。这是作品的灵魂,人生观不同,形成文学作品不同的思想境界。二、生活的积累。三、文字的表现能力。
可以说,这是孙犁同志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他有着一名抗日战士的家国情怀,有着抗日斗争生活的丰富积累,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字的表现能力,写出来的抗日小说,才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津津乐道,以至流传至今。有理由预期,这些小说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