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寻牛,三环上的这座桥曾被叫作牛
北京地区以牛命名的地方很多,仅以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带为例,其中以牛而称的地名与景观便有多处。牛年伊始,寻踪溯源,别有情趣。
颐和园昆明湖畔铜牛视觉中国
大运河文化带
大运河文化带以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为轴线,涵盖上源白浮泉引水沿线及通惠河、坝河和潮白河部分河段,以漕运文化为地域特色。
牛牧屯位于通州区东部,潮白河与北运河之间,今为西集镇所辖村。《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载:牛牧屯“明代已成村。牛姓随明初平定北方的部队至该地定居,以为朝廷牧马为生,故名。历来属香河县,年划归通县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后,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北征,攻陷了元大都。时有牛姓兄弟三人随明军北上平定元军,得胜后他们被派往大都城东部一片水草丰美的地带,为朝廷饲养马匹。最初只有牛姓兄弟在此牧马,后又有蒋、刘、张等姓氏官军到此。因牛姓最早定居于此,故称“牛牧屯”。
而在通州区中部、北运河之西,还有一个牛堡屯。作为古村落,始于元代。《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载:“元至元十八年(年),世祖忽必烈曾到柳林,建有行宫以驻跸。因此地水草丰盛,为放牧、屯田之地,筑有土围,晚间将牛圈入于此,故曰牛堡;明代山西迁徙民至此屯田,故名。清初邢姓大户至村北毗邻处落户,形成街巷,因姓曾名牛堡屯邢街,习称后邢街,简称后街,为牛堡屯一部分,使牛堡屯成为县城中部最大聚落。”明清以后,漷州(今漷县镇一带)以南的水域演变为陆地,因牛堡屯地处通州通往京南地区的大路上,凭借交通之便利商贸日益发展,至清代已成为周边地区的商业中心。
牛王庙,位于朝阳区西部偏北,坝河南侧。传说清光绪年间,此地时有野兽出没,路人及家畜多被所伤。便有村民拿出了一张虎皮,让家里的老黄牛披挂上阵,还在牛角插上了两把令箭。就这样,乔装打扮的老黄牛吓跑了出没的野兽。为了感谢这头老黄牛,村民们集资修建了一座两层殿宇的牛王庙,前殿供有牛王神像,旁有一头小青牛,后殿供关羽像,村落也由此得名。该庙在年被拆除。20世纪80年代建设三环路时,在牛王庙村西南侧修建立交桥,初称“牛王庙桥”,后改称“三元桥”。
牛栏山,位于顺义区北部,地处北运河上源支流之一潮白河西侧。明代《长安客话》称:“牛栏山与狐奴山相望,其第三峰腰带间一洞,相传曾有金牛出食禾稼,田畯逐之,遁入洞穴,有投以甎石者,辄闻水声,或以物掷之,良久自山旁白河浮出。其北里许灵迹山,二山一脉,前山石身负土,后山土身戴石,前大后小,行人总以牛栏名。”《顺义史话》载:早在北魏时期此地已有人居住,辽代于此设牛栏山都统领司。山上建有望粮墩,相传为萧太后时建造,用来观望潮白河上粮船的运输情况。明初设牛栏山递铺,清代漕河把总在此驻扎,当时此地曾名清河营。清康熙年间这里集镇繁盛,有店铺数百家,年始称“牛栏山镇”,为京东八大古镇之一。
长城文化带
长城文化带横贯北京北部各区,自东向西涵盖北齐长城和明长城遗存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等地,蕴含军事、民族等诸多文化元素。
东牛角峪位于平谷区东北部的镇罗营,因村域内有海拔米的牛角峪南山得名。镇罗营素有“北边雄镇”的美誉,镇内明长城全长约13.4公里,城墙、敌台、烟墩、关口、采石场等遗址遗迹丰富齐全。其中东牛角峪长城东楼和西楼尚有遗迹可寻。敌楼基座由大石块砌成,楼体由灰砖砌成,历经数百年,虽然楼体已经损坏只剩下断壁残垣,但仍不失当年高大、险峻的气势。
牛郎峪位于密云区西北部冯家峪镇,西北邻近白马关长城。据传此沟最初只有牛姓和郎姓两户人家,以放牧为生,遂以两姓和地形命名。村落呈长方形,地处白马关河西侧山沟口。据《四镇三关志》载:“白马关,永乐年建。通大川,正关河口通众骑,极冲。”
牛盆峪位于密云区西北部西田各庄镇,据《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载:因村西有二石坑,状如饮牛用的水盆,故而得名。该村地处长城关口内,成村于明代,村内石坑系天然形成。传说来自顺义牛栏山上的两头金牛,常来这里吃草饮水,此二石盆即为金牛饮水处。牛盆峪关为明永乐年所建,这里的长城在山脚处只有很短的一截。当地村民将这半截子长城叫“错长城”,说是当初修错了,发现之后才停工,没有继续修完。其实不然,是因为这段长城的山腰以上部分,地势既险又陡,完全可以凭险制障,没必要再修城墙至山上。
牛角边,又名牛犄角边,位于怀柔区南部长城慕田峪关与田仙峪关之间,西栅子村南、慕田峪西北、堡子村东北,海拔米。因顶部长城呈尖角突起,似牛的犄角,故名。这段长城为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其势险峻峥嵘,起伏连绵,如巨龙飞腾。
金牛山位于延庆城区东北部,关外重镇永宁西南部。《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载:金牛山属燕山山脉,南北走向,主峰海拔米,其形似卧牛,故名牧牛山。《水经注》载:“沮阳城(河北怀来县大古城)东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今妫河)之上源也。”山在(居庸)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帝庙。耆旧云:“山下亦有百泉竟发,有一神牛骏力,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其名。”
传说山中有一洞,洞中有金牛,用张山营的百日黄瓜支门洞,可将金牛牵出。有一南方人取宝心切,百日黄瓜尚欠一日,便入洞牵牛,牛不出,支洞门的黄瓜渐弯,牵牛人奋力牵牛,仅拔出一角,洞门便隆然而闭。人们传说当地暖泉为金牛所流之泪,故又称暖泉为“牛泪泉”,因金牛仍在山洞内,故山仍名“金牛山”。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以西山北南口关沟为界,南抵房山拒马河,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永定河流域,地域文化形态多种多样。
牛战村位于门头沟区中部偏西。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载:早在元宋时期,牛战村尚未形成村落时,只有几户人家住在西面的山坡上,俗称“西坡”。元末战乱不止,当地驻军为保障后勤供应,根据村民的分布情况和经济条件,将各个村落命名管理。西坡是由斋堂经沿河城通往保安州(今河北涿鹿)驿道上的一站,有多户人家养牛,用以拉车驮乘,故命名为“牛站”,又因刘姓居多,也称“刘站”。从明末清初开始,村域规模逐步扩大,形成较大的村落。清末民初,附会当地流传久远的“牛虎相斗,牛胜虎败”故事,把“牛站”谐音为“牛战”。
牛战村
牛角岭位于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因山岭形似牛角得名,为京西“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明沈榜《宛署杂记》称:“三家店过浑河板桥,约二里许曰琉璃局,又五里曰雾里村,又五里曰柔儿岭,又五里曰蝎虎涧,又五里曰牛角岭,又三里曰桥儿涧,又五里曰落坡村……”牛角岭关城地处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其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关城下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蹄印清晰可见,几百年的踏磨让石头的天然纹理更加光滑清晰,与蹄窝印交织在一起,承载着岁月沧桑。
卧牛台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属西山东北至西南走向褶皱山地的一部分,海拔.77米。其得名源于早年间山下有村民在此放牛,牛群常在山上的一处平台上俯卧歇息,故名。另传,辽圣宗之女秦越公主建寺于附近,名昊天寺,明代改称隆恩寺。寺中有云祥法师,自养牤牛一只,时常骑牛到附近化缘,每至初一、十五便骑牛上山,带着几个小和尚在静谧的山坡之上打坐,讲经说法。云祥法师讲得义理明澈,竟使俯卧一旁的牤牛也受感化,日子一长,这座山被称为“卧牛台”,又称“听法台”。
牛口峪位于房山中部,老城西偏南,西北为官地村,东北邻近洪寺村,西南即周口店,南至云峰寺村。这里清代已成村,因三面环山,一面为道口,形状犹如牛口,故此得名。而今村落已消失,附近建有牛口峪公园。
牛家场位于房山区东北部,东临永定河,清代成村,原为牛姓人家的场院,故名。此地清初为旗民封地,雇佣当地人种植水稻、小麦,并置场院一处,因地主为牛姓,故称“牛家场院”,形成聚落后简称为“牛家场”,今为长阳镇所辖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