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昔日蚊子河变身生态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题:昔日“蚊子河”变身生态“休闲廊”

新华社记者赵旭、沈晓朦、温竞华

盛夏时节,热浪翻腾。北京市南部的新凤河潺潺流淌,水清见底,紫色的千屈菜点缀两岸,清脆的蝉鸣声不绝于耳。

然而,这条河一度丢失自己的本名,附近居民叫它“臭水沟”“蚊子河”。

上世纪80年代,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让新凤河很快“吃不消”,河水枯涸变黑,沦为蚊子的温床。

“周边街坊到这儿,无不掩鼻快速通过。”从小在新凤河团河段附近长大的史思明回忆,儿时记忆中没有嬉水的快乐,只记得河道里污泥淤积,尤其到夏天,散发的臭气将周边住宅团团包围,窗户只能紧闭。“那会儿没人认为这是一条河,它完全不符合人们对河的想象。”

新凤河自西向东贯穿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等地,流域总面积.4平方公里,是首都重要的防洪排水河道。年,北京市启动实施大兴区新凤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这条河渐渐开始蜕变。

黑臭污染源治理拉开综合整治大幕。治理项目河道清淤54公里,新建污水管网24公里、污水站3座,完成内源削减和外源污染管控;在支流入干流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设施两处,新建初雨调蓄池2座,修复植物缓冲带.89公顷,面源污染得到治理。

河道通畅,静待水源。北京北控兴凤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牛奕娜说,河水主要补给为再生水。“我们新建了3座再生水泵站,把区域内的生活污水处理后,补充至新凤河干流和支流河道,现在每天调配的补水量为12.7万立方米,保障河道生态基流,也能提升河道水动力。”

沿河岸一路东行,没有围栏的步道让人们得以与水亲近,鱼翔浅底、水草参差之景,尽收眼底。与此同时,水域治理仍蹄疾步稳。行至河道中段的滨河公园,记者看到,三名工作人员身穿防水服,在河道内打捞漂浮着的水草。

如今,新凤河流域还引入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测水量和水质变化。经过近6年治理和运行维护,新凤河水环境从治理前的劣Ⅴ类,提升到了可供园林绿化使用的Ⅳ类水。水生态修复后,流域内水生植物达到31种,其中自然生长的有11种。水清岸绿,新凤河摘掉了“蚊子河”的帽子。

不止于此,经过精细化治理,北京的三里河、亮马河等河流,都重新焕发光芒,变身业态集聚、游人打卡的“休闲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四级调研员冯恺介绍,北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年北京市优良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7.9%,比年增加了28.1个百分点。

近年来,北京全方位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不但水更绿,天也更蓝。冯恺说,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并实现“十连降”,在近十年间下降了约60微克/立方米。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植物纷纷用“脚”投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数据显示,北京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已增加至种,其中全市鸟类种类与十年前相比增加了近百种,震旦鸦雀、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世界濒危珍禽频现京城;现有维管束植物余种,百花山葡萄、大花杓兰、北京水毛茛等珍贵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陆续出现。

夕阳衔山,史思明带着儿子来到新凤河溜达。“儿子今年8岁,庆幸他的童年记忆里能定格家门口这条河的美好。”史思明感慨,“孩子有时候盯着来来往往成群的小鱼,能看半天儿。”(参与采写:袁全、倪元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5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