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上新世时期,由于断裂运动的作用,形成了大同—怀来—延庆盆地,发源于盆地四周高地的河流从不同方向汇流到盆地。上新世晚期,大同盆地形成了大同古湖,怀来—延庆盆地形成三个独立的湖泊:涿鹿古湖、官厅古湖、延庆古湖。大同古湖和涿鹿古湖之间被石匣山地(河北阳原与涿鹿之间)分隔。

  早更新世(距今~80万年),延庆古湖和官厅古湖联成一体,西部的涿鹿古湖和东部的延庆、官厅古湖有河道相通。当时曾有两条河流由盆地流入北京平原,一条沿刘斌堡—黑汉岭—四海流入古白河水系,流入北京平原,另一条经八达岭流经南口进入北京平原。这个时期永定河还没有形成。

  中更新世中、晚期(距今70~15万年),由于黑汉岭地区急剧隆起,延庆古湖出口河流被黑汉岭切断,靠近延庆古湖一段河流反原来的流向,西流入延庆古湖,八达岭—南口古河也由于八达岭分水岭抬升分为两段。当时流入古湖的河流有大洋河、妍水河和永定河峡谷上游段。这个时期在幽州一带发生地块隆起,使高阶地明显上拱,在幽州至沿河城一带发生大规模重力崩塌,引起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由于沿河城的河道堵塞,使官厅古湖的湖水加积,在官厅至后郝窑一带发生一次大湖侵。中更新世晚期,由崩塌物构成的堤坝被切穿后,使官厅古湖湖水经峡谷泻入北京平原,导致官厅古湖的消亡,自官厅以下永定河始形成。

  晚更新世中、晚期(距今15~3万年),是华北陆地强烈活动时期,也是现代地貌形成时期,大同古湖和涿鹿古湖之间的石匣山地切穿,统一的桑干河水系形成,现代水文网基本成型,永定河上下贯通。

  永定河流经山峡段,自三家店出山后并没有直接进入北京平原,而是在今孟家山、黑头山、石景山和八宝山以东的峡谷中向东方向流去,在今大灰厂、卧龙岗一带受西山和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阻挡转向东北方向,沿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西北低洼地带向东北方流去,在今杨庄、晋元庄一带流入北京平原,形成永定河老冲击扇,该扇形地以石景山附近为顶点,向东北呈扇形展开,其前缘可达通县、马驹桥一带,北缘达清河,南缘达南苑。该冲击扇东西长40km,南北宽30km,面积k㎡,北京城区就座落在此冲击扇上。扇形地的顶部以砂砾石为主,其前缘则由黄土质粉砂土和粘砂土组成,表层有一层黄土堆积。根据沉积结构、沉积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和11C年龄测定,确认该冲击扇应于晚更新世晚期形成。

  大约在距今年~年的早全新世,气候开始变暖,冰川消退。这个时期,北京地区气候由温凉偏干向温凉湿润转变。

  大约在距今年~年的中全新世,北京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但波动变化明显。距今~年的中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类型,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其中有桦、榛、栎、榆树等,还有少量针叶松等,草本植物有蒿属、禾本科、草等,还有喜暖湿的蕨类,今北京地区尚有遗存。当时北京平原地区平均气温比现今平均高2~3C,永定河自今三家店出山后向东南方向流去,在今大灰厂一带受八宝山断裂带阻拦转向东北方向流去,在今杨庄、晋元庄一带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北方向经海淀进入古清河故道;一支向东经老山山北、八宝山北、半壁店向东流去,是为古金沟河故道。

  距今年~年中全新世中期,在大约~曾有一次短暂的降温过程,对这次降温过程,有学者认为距今AB.P。推测这次降温气温下降约1-2C,冷锋时可达5-6C,降水减少,落叶阔叶树桦减少,松、冷杉、云杉大量出现。由于降水减少,河道堆积物不断增高以及八宝山断裂西北盘上升,东西盘下降等综合原因,永定河弃古清河故道,以古金沟河故道为行水主河道。

  距今年~年中全新世晚期,在距今~年前后,气温升高,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永定河自三家店出山后向东南方向流去,在大灰厂一带受八宝山断裂带阻挡转向东北方向流去,河水流量较大,河床水位较高,依然以古金沟河故道为行水主河道,在今半壁店一带,还有一条支流穿过八宝山断裂带向东南方向流去,形成早期漯水故道(地理学界在漯水故道下部发现了早期漯水故道遗迹,形成于约距今~年之间)。今北京西部地区以八角山、老山、八宝山为分界,八宝山以北是永定河的古金沟河河道和古清河故道、古金沟河故道河道迁移后遗留下的湖泊沼泽;八宝山以南是永定河早期漯水故道及河道迁移后遗留下的湖泊沼泽。北京地区西部、北部群山到处是茂密的森林,以榆、桑、榛等落叶阔叶林为主,平原地区湖泊沼泽还有湿生的菱、莲子等。《尚书·益稷》记载的“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就是这个时期自然环境的真实记述。

  大约在距今年前后的西周初年,进入全新世晚期,气候开始向温凉偏干转变,降水减少,河流流量减少,永定河仍沿八宝山断裂西北侧低洼地带向东北方向流去,由于河水流量减少,河床水位下降,早期漯水故道断流。永定河依然以古金沟河故道为行水主河道,大致的地理位置在今老山、八宝山以北向东经今半壁店一带向东北经恩济庄、紫竹院、动物园、德胜门,转向东南方向经北海、中南海、人民大会堂西向东南经龙潭湖向东南方向流去,这就是三海大河故道。

  大约在东汉以后,由于气候变化和新构造运动以及河道堆积物不断堆积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永定河弃三海大河故道,以漯水故道为行水河道,从历史文献记载也可看到永定河的变迁过程。

  永定河,古称“漯水”。大约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水经》记载:“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又东过诼鹿县北,又东南出山,过广阳蓟县北,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水经》记载虽十分简略,但也大致记载了漯水的走向、地理位置。这个时期的漯水以三海大河故道为行水河道。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漯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水,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郦道元认为《水经》记载有误,认为漯水流经蓟城南,而不是蓟城北,并引用《魏土地记》来订正。《水经》记载并没有错,郦道元所见到的漯水也确实在蓟城南,只不过三国时期之后,北魏之前,漯水曾有过一次改道,由蓟城北改道为蓟城南。据考证,《魏土地记》成书于北魏太和末年或稍后(公元~年间)。东汉以后的蓟城城址大致在白云观东南地区。近年来,发现北西~南东向贯穿北京城区的古河道~三海大河故道,自石景山,经八宝山北、田村、紫竹院、德胜门、北海、中南海、人民大会堂西南,经龙潭湖向东南方向流去。三海大河故道就是《水经》记载的漯水古河道。《水经注》所记载的则是改道后的永定河河道。在八宝山北侧古金沟河河道冲击层中,(八宝山采石场地下2~3米的砂石层中)出土了战国石棺和汉代石阙,砂石层中还夹有磨圆的汉代陶片和砖头,说明汉代以后这里还曾是永定河河道。按《水经》为东汉末年时人所作,《魏土地记》、《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推算,漯水改道以桑干河故道为行水河道的时间,大致在三国时期以后,北魏之前,大致的地位置在今老山、八宝山之北,经今半壁店一带向东南方向流去,进入今凉水河,是为漯水故道。

  永定河以漯水故道为行水主河道一直持续到唐宋,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就利用漯水故道,运输粮食和军需物资,隋末神僧卢师就是溯漯水故道乘舟到达卢师山下,可见当时漯水故道尚存。这就是《宋史·宋琪传》中记载的桑干河故河道。关于这个时期永定河河道的地理位置,《宋史·宋琪传》中曾有明确的记载,有学者认为是“宋臣未亲燕地之言”不足信。这个问题有必要进行探讨,对于研究北京地区环境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琪,字俶宝,幽州蓟人,曾任吏部尚书。《宋史》称“琪本燕人,以故究知蕃部兵马山川。”这段文字记载是宋琪上疏给宋太宗征讨幽蓟的进军路线和总体方略,不会有丝毫疏忽,有关的地理环境的记载应可信。这段文字中记载了北宋时期桑干河(今永定河)的地理位置、走向。

  《宋史·卷二百六十四·宋琪传》记载:宋太宗要收复幽州,“二年(端拱二年,公元年),将讨幽蓟,诏群臣各言边事,琪疏上谓……令大军会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祖砦,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城之路。自易水距此二百余里,并是沿山村墅连延,溪涧相接,采薪汲水,我占上游。东西林麓平冈,非戎马奔冲之地,内排枪驽步队,实王师备御之方,而于山上列白帜以望之,戎马之来二十里外可悉数也。安祖砦西北有卢师神祠,是桑干水出山之口,东及幽州四十余里,赵德钧作镇之时,欲遏西衡,曾堑此水,河次半有崖岸,不可径度,其平处筑城护卫之,守以偏师,此断彼之右臂也。……桑干河水属燕城北隅,西壁而转,大军如至城下,于燕丹陵西北,衡堰此水,灌入高粱河,高粱岸狭,桑水必溢,可以驻跸寺东引入郊亭之淀,三五日弥漫百余里,即幽州隔在水南,王师可于州北系浮梁以通北路,贼骑来援已隔水矣。”宋琪建议征讨幽蓟的进军路线是“令大军会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祖砦,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按照宋琪的说法,只是抵达桑干河,并未渡过桑干河,也就是安祖砦在桑干河之南,安祖砦,大致在八角山、衙门口一带。八角山、衙门口一带历史久远,曾出土五铢、货泉、半两等古钱币一万余枚。如此巨大数量古钱币出土,说明八角山、衙门口一带汉代就有先民居住。由此可见北宋时期的桑干河(今永定河)河道还在八角山、衙门口以北,而八角山、衙门口以北有老山、八宝山等山丘,高低相连,桑干河在安祖砦以北,只能在老山、八宝山以北。“安祖砦西北有卢师神祠,是桑干水出山之口,东及幽州四十余里……桑干河水属燕城北隅西壁而转。”卢师神祠,在今八大处卢师山。燕城即辽南京,又称燕京,幽州,在今广安门一带。按照文中记载,桑干河在卢师山脚下幽州城西北沿幽州城西转向南流,大致的地理位置在今西黄村一带向东,经老山以北,八宝山以北,经今半壁店一带东南方向流去进入凉水河。“大军如至城下,于燕丹陵西北,横堰此水,灌入高粱河,高粱岸狭,桑水必溢,可以驻跸寺东引入郊亭之淀,三五日弥漫百余里,即幽州隔在水南。”宋琪建议在桑干河河道上横堰,将桑干河灌入高粱河,再在驻跸寺东引入郊亭之淀,“三五日弥漫百余里,即幽州隔在水南。”高粱河,高粱河河道东汉以前曾是永定河河道,东汉以后永定河河河道改道后,永定河故河道地下潜水溢出形成的小河。大致的地理位置走向约从今半壁店向东北经恩济庄、紫竹院转向东经今动物园、德胜门,经今北海、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前门、金鱼池、龙潭湖向东南方向流去。今半壁店一带是桑干河和高粱河的分流点,在今半壁店一带以南的桑干河河道上筑堰,迫使桑干河水灌入高粱河。燕丹陵,具体的地理位置无考,依据宋琪所记载的地理位置大致在老山、八宝山、田村山一带。驻跸寺,大唐宝刹寺,会同七年改称驻跸寺,明朝称普会寺,位于玉河乡池水村,大致在今阜城门外三里河一带。按照宋琪的记载,北宋时期桑干河(永定河)的河道地理位置大致在今老山、八宝山之北经半壁店一带向东南方向流去进入今凉水河。

  大约在辽代后期,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河流流量减少,但降水集中,流量变率增大,再有永定河故道堆积物不断堆积,河床抬高,河道与八宝山断裂和黄庄_——高丽营断裂形成的丘陵地带相对高差较小,永定河在今八角山南麓穿过八宝山断裂和黄庄至高丽营断裂向东流去,弃晚期漯水故道(桑干河故河道)。此后,由于南苑至通县断裂运动,迫使横过大兴隆起的永定河河道向西南改道,形成无定河河道和浑河河道。清康熙三十七年(年)永定河全面筑堤,永定河河道始受堤防约束。

  我们“试析永定河的起源与变迁”,旨在考证:古人类何时依附此水迁移的规律性,即:古人类在未学会平原凿井技术饮用地下水之前,或者未能治理漫流无常于平原的苦海幽州之前,必须依山傍水(台地)而居,尤其在没有学会烧制陶器贮水之前,则更不能远离河水。譬如:距今约20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王平村人,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东胡林人皆沿永定河或其支流清水河畔而居;后来,他们的子孙迁移到永定河出山口东西两岸一带,最后,才迁徙到北京平原。故此说,永定河上游的峡谷地区是北京人的母亲与摇篮,还真的存在若干史实性的根据呢!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来源:找不着北找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