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衰落到崛起林则徐之十五江湖救急

咱们书接前文……

一贬再贬

6月初林则徐到浙江时这一干事情已经发生,当然他并不知道奕山把败仗说成了胜仗。

6月14日,浙江巡抚刘韵珂告诉他前任两江总督伊里布被道光调回北京,新任两江总督裕谦已经奏明皇帝,让林则徐协助浙江提督余步云防守镇海,相当于镇海前线的二把手。

林则徐很高兴,人怕闲,地怕荒,有事做就有精神。

他每天乘船巡视海域,加固炮台,布置防守。还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一部炮书帮助守军铸炮。

嘉兴县丞龚振麟心灵手巧精通西洋算术在设计制造新式武器中起了作用,而林则徐和刘韵珂则共同设计了炮架,使大炮能够自由旋转改良了大炮。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林则徐根据在广东的经验,积极地为浙江海防献言献策,力图“戴罪立功”。浙江的酷暑是很难熬的,林则徐这时已经57岁了。

能自由旋转的大炮

林则徐踌躇满志的时候,道光皇帝的又一次打压接踵而来。

6月28日,道光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7月13日,林则徐收到北京来的上谕,虽然心情沉重但还是立即收拾行李准备西行。

那么是谁刺激了道光那敏感的神经,让他又想起刚刚启用仅一个多月的林则徐呢?答:正是奕山

道光于上个月收到了奕山要求通商的奏折,道光以为“夷情恭顺,诏允所请”。

虽然准了所请,但是心里是很不舒服的,我们之前说过道光节俭,身上打着补丁,可是,因为禁烟奕山花去了万两军费,加上最近的万两赏欠广州已经支出了万两纹银。朝廷的官员们自然也是义愤填膺,这加重了道光心里已经失衡的天平。

万两白银啊,可是我大清半年的军费!

能不心疼么?疼,疼得睡不着觉。

辗转反侧之际,越想越气,最后就要找人出气,谁呢?

自然是祸首林则徐,若不是信任你我也不能下决心禁烟,禁也行,你却在广州办事不力,惹恼了洋人,挑起了边衅,若没有你惹事,怎会有万两的损失?

道光越想越气,为了出这口气,林则徐从重发配伊犁。

我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和他一起发配伊犁的闽浙总督邓廷桢比他提前从新疆复职,一直陪伴照顾他的三儿子林聪彝这时劝他纳捐赎罪以换取道光的原谅。林则徐说:皇帝现在不启用我,就是还不能原谅我,我捐钱又有什么用呢?

成功人士的不成功

林则徐上路西行,结果走到镇江碰到了老友魏源,魏源小林则徐9岁时年48岁。

魏源:湖南邵阳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17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以第二名成绩中举人(省考),但是接下来又参加了五次会试,一次都没中,期间出钱捐了个从七品的小官“中书舍人”奉旨写书,后来就一直以幕僚为生,兼做盐商。直隶提督杨芳(和奕山靖逆的杨芳是同一人)、江苏布政史贺长龄,江苏巡抚林则徐和林则徐的前任陶澍,以及后来的两江总督裕谦等等都与其有交集。魏源后来因为贩盐发了财。

与这么多封疆大吏有交情说明有能力、能写书说明有才学、然后还能赚钱。可以说魏源这个人现在看来也是个让人佩服的成功人士。

魏源广州中山大学内塑像

考了六次

成功人士也有不成功的时候——科举。

第一次落榜:道光三年二月,魏源首次参加礼部会试榜上无名,传闻是因为没有到穆彰阿那里“拜码头”未被录取,一般想被录取要提前拜会主考,有钱的送钱,实在没钱的你起码也要送上拜帖,留个名字。让主考对你有个印象类似于"投名状"。

这次落榜传闻说是因为魏源没有拜谒穆彰阿而未中。

我表示怀疑,为什么呢,因为魏源中举人时是省级第二名。试卷送到道光皇帝那里,御批“奖赏”。别说举人,就说进士及第写的文章怕也很难得到皇帝的褒奖。

但是魏源做到了。

一个已经在皇帝面前挂了号的人,恐怕穆彰阿还不敢太为难;再有评卷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是需要大家合议的,而且一个人说好不行,得大家都说好才算好;

但是要说五次不中一点都没有穆彰阿的影子也不尽然。

因为魏源六次科考穆彰阿四次担任主考或者副主考。

年年都有个叫魏源的,估计穆彰阿一看名字都不想看试卷了。

第二次落榜:道光六年春,魏源满怀豪情地又来了,万万没想到又落榜了,这次一同落榜的还有个后来也名满天下的浙江人叫龚自珍。也因同时落榜,二人并称“龚魏”。主考官刘逢禄看中两人的才华,收了2人做学生。

接着是:

道光九年第三次、

道光十二年第四次、

道光十五年第五次、

最后道光二十四年已经51岁的魏源再考才中了进士,但是因为字迹潦草,罚停殿试一年,

这真是郁闷的高中。

第二年道光二十五年,52岁的魏源通过补行殿试,被正式录取为三甲九十三名。

可谓是坎坷至极。

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在清朝公务员制度还是颇具吸引力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具有大才的魏源考了六次?

除了有穆彰阿作梗的“嫌疑”,还有什么别的原因么?

还真有,后世比较认可的说法:魏源痛恨八股。

道光三年落榜后,座师汤金钊就告诉魏源:八股取士,是历朝的规矩,科考答题必须合乎八股程式。

言外之意就是说魏源的文章不合八股。

魏源并不认同,认为那样僵化古板,束缚思想。应该针砭时弊,畅所欲言,哪怕屡试不中也不套用八股。

结果如他所言,确实屡试不中。

估计这一核心问题,他到51岁才想明白,所以改变套路,中了进士。

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虽然他考试不行,但是这哥们儿有个别人比不了的特长就是写书,著述多达50本,书籍所涉及领域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文学等等。

以《海国图志》名气最大且达到了卷,对后世影响很深。对中国人认识西方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妥妥的全才、大才,放在今天博士后恐怕也委屈了他,或许能成院士。

林则徐做江苏巡抚时,他曾协助林则徐办理过漕运、水利。

魏源之前给裕谦做了一段时间幕僚,此时刚辞去幕僚工作没多久。

他乡遇故知,自然是说不出的高兴,把酒言欢是少不了的,两个人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魏源也对林则徐的际遇感到愤慨。

而林则徐得知他正在写书,就把自己找人翻译和编纂的《四洲志》手稿赠与魏源,这本书也是魏源《海国图志》成书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

后世把林则徐看做是“近代开眼开西方第一人”也跟这本《四洲志》有关。

喝完了酒叙完了旧林则徐还要继续前往伊犁,魏源无能为力只能多有劝慰。

9月林则徐来到扬州仪征,江苏巡抚程矞采告诉他,已接道光上谕:着免去林则徐遣戍伊犁,先发往东河效力赎罪。

水患救急

而道光帝之所以让林则徐去东河,是因为这年夏天,黄河在河南开封西北十里的祥符决口了,淹没了五府二十三州县,冲垮了省城开封的城墙,时任东河河道总督文冲主张放弃开封,移民洛阳,另立省城。但是开封知府邹鸣鹤坚决反对弃城而走置百姓于不顾。和河南巡抚牛鉴带领广大群众日夜不息地拼命守护,才勉强保持了危城。

林则徐在发配途中当起了救火队员。

我们说说林则徐与水的渊源。

江苏按察使任上时,林则徐曾处理过“漕运”,就是把江南收上来的漕粮(赋税的一种)运到北京,以供养北方的军政人员。

这是一个令很多官员头疼的问题。

那时的漕粮运输都是靠船,也就是走水运。

有人问为什么不走陆运?

第一路不好走,那时没有水泥路、柏油路,一遇到雨天基本寸步难行。

第二你还不知道多久雨停,雨停了你还要等路能走。

第三还要备足牲畜和草料,耗费巨大。

第四还要防备多如牛毛的大小土匪,

第五还要防备沿途的小偷小摸。

麻烦得很。

走水路就不用担心下雨,不用备牲畜和草料,水匪自然也少,而且水路很快白天晚上都可以赶路。

这么一比较自然水路是快多了也节省多了。

即使这样水路也很麻烦,因为走水路得有水,水还不能太大,就是说旱灾没水走不了,水灾太大走不了。而且有水没水一部分老天爷说了算,一部分贪官污吏说了算。

为什么,每年的治河银子很多,但是大小官员盯着呢,怎么花,花多少我想各位能明白,就不说了。

林则徐有名的《畿辅水利议》主要成于这一时期,主要内容是:提倡北京周围种水稻,免去南粮北运的麻烦。

林则徐治水能力也获得了时任两江总督琦善和江苏巡抚陶澍的认可。

而《畿辅水利议》就是林则徐在赴广州之前,上奏的道光皇帝。

后林则徐又于道光十一年十月至十二年二月兼任东河河道总督。

道光皇帝对林则徐治水的能力是绝对信任的。

所以一有水患林则徐就排上了用场。

下边说说河道总督这个职位,有点复杂,我尽量简化:

河道总督的由来

知识点:明成化七年(年)设河道总督(简称河督、总河),在这之前是没有的,驻扎在山东省济宁市,首任总河为工部侍郎王恕。

明初黄河为患较轻,朝廷以管理漕运的都督兼管河务。遇有洪灾,临时派遣总河大臣一员前往治理,事毕即撤,并非常设。

正德四年(年)规定以都御史(中纪委高官)充任。

嘉靖十三年(年),以都御史加工部尚书或侍郎职衔赋予更多权力。

隆庆四年(年)给都御史又加提督,从此又有了军权。

此时权力都是赋予临时派去的官员的不是给河督这个职位的。

万历五年(年)直接明确把河道总督加提督军务,赋予军权。

小结:明朝河道总督是个临时职位,权利到后期逐渐增大到可以调兵。

清朝以后专门设置河道总督专官,掌管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提防、疏浚等事。

康熙十六年(年),总河衙门由山东迁至江苏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

河道总督驻扎清江浦,但是有个问题就是一旦河南武陟、中牟一带堤工有险,往往鞭长莫及。

雍正二年(年)四月,设副总河,驻河南武陟,负责河南河务,以兵部左侍郎嵇曾筠为首任副总河。

雍正七年(年)一分为二:改总河名称为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简称江南河道总督或南河总督),副总河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提督军务(简称河东河道总督或河东总督),分别管理南北两河。

遇有两河共涉之事,两位河督协商上奏。

遇有险工,则一面抢修,一面相互知会。

总河演变成南河总督,仍驻清江浦;

副总河演变为河东总督(东河总督),驻扎开封。

小结:

清朝时已经是专职,后演化成两个平级的河道总督;

南河河道总督主治长江流域为主;

东河河道总督主治黄河流域为主。如果碰到同一条河的水患两督合作。

河道总督所属文职有河库道、河道、管河同知、通判等。武职有河标副将等。

乾隆十八年,以河道总督无地方责,授衔视巡抚。河道总督为正二品官。

总之因为治河这件事是比较费心费力的,和打仗一样,水患一来都是要命的。钱粮、物资、人工都要准备,必须专人管理且明确职位、品阶、工作内容、及权限。

总结:清朝设专职,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各管一摊,平级,正二品,文武兼有节制。

相当于分别有两个水利部长。

另:雍正八年(),设直隶河道总督(管辖海河水系各河及运河防治工作)。为别于南河与东河(官方文书一般称之为“河东”),后人称之为北河。三河之名源于此。至乾隆十四年(),直隶河务渐趋正轨,裁直隶总河,令直隶总督兼管河务。后来两河河道总督也逐渐被裁撤。

以上就是河道总督的由来和历史。

对不起,有点乱,我尽力了。

道光帝下旨东河河道总督文冲革职,以大学士王鼎代替。

九月底,林则徐赶到祥符,立即投入到赈灾一线。而此时的他留鼻血的旧病已经复发。就在他辛辛苦苦地积极配合王鼎赈灾的档口,噩耗传来……

这正是:

贬浙江戍伊犁中途东河救急,

无人用有则徐老骥千里伏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历史有温度,凡人有微光,您如果喜欢请点赞收藏。码字不易,感谢阅读。

本文参考资料:《林则徐传》杨括著,《清史稿林则徐列传、魏源列传》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7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