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同乾隆与清漪园中国日报网
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著名的5A级景点颐和园(昆明湖)去过多次,但从未想过,昆明湖也是个水利工程、灌溉工程。近日读《老北京述闻》丛书《人文地理》卷,才知道侯仁之老先生早就讲过,昆明湖是北京“最宝贵的人工水库”,对其水利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时期修的清漪园,上网查阅清漪园的有关信息,得知其中还有不少故事,颇为有趣。
北京西北郊曾是古永定河故道,水资源十分丰富,泉水丰沛。早在金元明时期,就有不少达官贵人名人雅士在西郊建设私家园林,比较有名的有李伟的清华园、米万钟的勺园等。清朝建立之初,又修建了畅春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现今颐和园万寿山以前叫瓮山,瓮山西南积水为湖,叫瓮山泊。因在京城之西,又称为西湖。元代郭守敬从北面昌平的白浮泉引水,汇诸泉进瓮山泊,再进大都直通北运河。当时瓮山泊周长七里,所以又称七里泊。到乾隆年间,由于瓮山泊水量不足以保障京城用水和大运河漕运,乾隆皇帝决定实施瓮山泊水利改造工程。
乾隆十四年(年),朝廷派遣臣工勘查京西北上游水源。这年冬闲时节,成千上万的民工被选调到瓮山泊,开始了疏浚、深挖、拓展工程。三个月后工程完工,水面扩大了两倍多。瓮山泊(西湖)东岸原来在现在的颐和园西堤处,工程实施后湖面大大扩展,北接瓮山,向东一直拓到了现在的东堤。年农历3月13日,乾隆下旨,将湖命名为昆明湖(这是借汉武帝在长安挖昆明池练水师的典故),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随后,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大寿,在瓮山原圆静寺基础上修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年6月,清漪园正式命名。同年11月19日,在紫禁城为太后举行祝寿大典后,乾隆奉太后乘船到清漪园礼佛祈福,成为一时盛事。
作为水利工程,当时在昆明湖东岸设置了五处水闸。比如,南面的绣漪闸通长河,可以直通城中的大运河;中间的二龙闸,可以给东面的畅春园、圆明园供水,也可给六郎庄、上庄等京西稻种植区提供灌溉用水;北面的水闸通青龙桥,可以向清河泄洪排水。清漪园建成后,其水利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每年水稻种植季节,昆明湖都会开闸放水灌溉稻田。有一年天旱,昆明湖缺水,闸官没有按时放水,受到了乾隆皇帝的严厉批评。
清漪园建成,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乾隆皇帝欣然赋诗,“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的确,在三山五园中,清漪园位置居中,连接东西诸园,更兼山水之美,可以说冠绝群园。西面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以山为主,缺少辽阔的湖面;东面的畅春园、圆明园平地建园,近水远山,都有美中不足。而清漪园内山水相映,西借香山玉泉山景,美景天成,浑然一体;东有万亩稻田水乡,耕织如画,令人陶醉。乾隆皇帝深谙园林艺术之美,专门派画师到江南对著名园林精心测绘,依图仿建,在清漪园中建了不少园中园,如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西堤六桥仿杭州西湖苏堤六桥,等等。可以足不出园,尽享天下园林美景。
冠绝群园的清漪园建成,却带来了一桩有趣的公案。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原来,乾隆继位大统后,曾花大力气修缮圆明园,在圆明园东扩建了长春园,南侧修建了绮春园,整个圆明园占地亩,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修缮完成后,乾隆表示,不再修建皇家园林,以示勤俭爱民之心。但只过了六年,清漪园就开建了,虽然开始时是以瓮山泊水利工程的形式启动的;后来修建大报恩延寿寺,虽有孝亲之美名,毕竟有新修园林之嫌。并且,皇太后长期居住在畅春园,并未到清漪园居住。怎么对世人解释清漪园的修建,成了乾隆心中长期纠结的一个难题。
十几年后(,甲申年),乾隆皇帝专门写了《万寿山清漪园记》。“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试图给修清漪园找出理由。但最后,他可能也觉得还是说不圆,就带有自嘲地说:“今之清漪园非重建乎?非食言乎?以临湖而易山名,以近山而创园囿,虽云治水,谁其信之?”为了避免遭物议,乾隆给自己定下了特殊的规矩,每次去清漪园,只能上午去,中午返回,绝不过夜。“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
了解这些故事后,在颐和园走路时,不时会去查看东堤几处水闸的情况。记得当年在北大上学时,从学校西门出来,还能看到不少稻田,现在京西稻种植面积已经很少了。《老北京述闻》中提到,年,京西稻已被评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昆明湖的稻田灌溉系统与皇家园林的供排水系统一身二任,绝无仅有。有专家称,这一灌溉系统如能恢复,完全有资格评选世界灌溉遗产。如果这一希望能够成为现实,乾隆心中纠结的事也就得到解决了哈!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