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人口普查见证首都生态提升人民
本报记者任珊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一场自然界的“人口普查”,不仅摸清了北京生物的“家底儿”,更是验证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
随着生态环境逐步向好,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将逐步提升。“十四五”期间,本市有望实现调查网格全覆盖,动态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情况,形成系列调查报告。
城市公园有了萤火虫
水毛茛是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它对水质要求很高,只生长于清澈、流动的水体中,有它在的地方,说明水质是非常好的。如今,在海淀、延庆、昌平、怀柔和密云等地都发现了水毛茛的身影。
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儿”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全市划分为个网格,实地记录82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各类物种共种,其中还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指示性物种。
“通俗一点说,这些物种就是当地某种或者多种环境质量的指标。”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春兰介绍,水毛茛、黑鳍鳈都是被专家公认的良好水质的指示性物种。去年的调查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城市河流的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空气、水、植被、光条件敏感的萤火虫也在东城、海淀、石景山、大兴等地的城市公园被大量记录,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城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升六年
为什么北京的生物物种这么丰富?据介绍,北京重要的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两山两河”,分别指燕山、太行山,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这里也是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北京湾”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北京城历史发源的自然物质基础,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
此外,由于北京处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区,是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目前有确切记录的鸟类占全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独一无二。此次调查还发现了70种北京新记录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2种,包括大型真菌11种,昆虫1种。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数据显示,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持续向好,由年的64.2增长到年的70.2,增长9.3%,实现连续六年提升。
做好扩大环境容量的“加法”
生态环境状况稳步向好得益于各方努力、多措并举。
近年来,本市还坚持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污染减排“减法”的同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南水北调、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及其他绿化工程,做好扩大环境容量的“加法”。
延庆区以筹办冬奥会、举办世园会为契机,发展冰雪运动、旅游休闲等绿色产业。密云区举全区之力,为首都守住“一盆净水”,形成如“蜂盛蜜匀”“古北水镇”等“两山”样板。怀柔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怀柔科学城”,搭建“国际会都”,打造“中国影都”,“科技创新+会议休闲+影视文化”三驾马车共进,助推“两山”理论落地生根。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