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50余位老人梳理永定河文脉历时
永定河是北京人的母亲河,门头沟区大部分村庄都在它的流域范围内。过去15年,永定河文化研究会的50余名老人,怀着对母亲河文化的热爱,进行古村古道、民间风俗、宗教寺庙、红色历史、生态山水、煤业矿业这6个方面的梳理,出版了《门头沟村落文化志》等多套书籍,留下了独特的乡愁记忆。
龙泉镇琉璃渠村百名群众写村志
年,永定河文化研究会成立,梳理京西永定河文脉。“永定河流经北京大约公里,它把最美的‘身段’都留在了我们这里。河水自西向东横贯门头沟,几乎所有村庄都在它的流域范围内。”现任研究会会长、当年还是门头沟文委主任的张广林回忆道,成立之初,他们的工作重点是整理《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当时,研究会不过十几个人,想要把全区近个自然村中不为人知的文物古迹、民间风俗全部整理清楚,并不容易。6年至7年,研究会动员了一百余名群众成为调查员,到每一个乡村走访研究,这里面,不仅有退休干部、文化工作者,还有许多经过培训、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笔整理家乡历史,一村一篇,一镇一卷,写下了满满的自豪感。其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研究会的一分子。
去雁翅镇淤白村调查,给研究会会员曹桂耕留下的记忆颇深。“村里老人一听说我是写志书的,纷纷上前介绍村里的民俗和历史,人越聚越多,跟过年一样热闹。”他感慨,山里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把家乡的故事与人分享。
斋堂镇黄岭西村走遍全区拍照片
在整理《门头沟村落文化志》的同时,爱好摄影的研究会会员王建忠发现,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古宅被翻建,古香古色的风貌已经不复存在,这让从小在门头沟山村长大的他十分心痛。
“农村不发展是不可能的,很多村子已经没有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立刻进行影像留存,做抢救性拍摄!”7年到9年,已经年过七旬的王建忠,走遍了全区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个自然村,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定格每一个村落的美丽瞬间,完成了《永恒的纪念》相册。
那两年,王建忠几乎没有休息,平均每周都要拍摄两个村子,有些片子拍得不满意,还会返回重新拍。“不像平原村落那样好拍,门头沟95%的村子都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山上、沟里,拍摄起来比较困难。夏季,山上草木茂盛,很难上去,可到了冬季,天又短,稍微上高点儿就下不去山了。”王建忠说,那时候没有无人机拍摄的技术,为了找到最好的光线和角度,转遍村子四周的所有山头儿是常有的事,“想拍出好照片,不付出是肯定不行的。”
近几年,门头沟区发展速度很快,经过棚改,仅龙泉镇、永定镇和潭柘寺镇三个镇就已经消失了50余个村庄。王建忠拍摄的照片,成为了珍贵的资料。
一篇文稿寻远亲
《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出版后,很多村庄希望研究会能够帮忙出村书,更加全面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沿革和村人村事。永定河边的沿河城村,就是其中之一。
沿河城村自古就是边关之地,村中很多人都姓魏。研究会成员赵永高在写作村书的过程中,通过查阅魏家坟碑文发现,魏氏原籍是江苏省睢宁县人,而村民魏治雨家的族谱上也只是从明代正德年间才开始记录,至于为何迁来于此并未说明。赵永高把这个发现发表到了《门头沟文史》上,吸引到了睢宁人魏永生的注意。
后来,在魏永生和赵永高多次组织下,睢宁魏氏宗亲联谊会确认了沿河城魏氏和睢宁魏氏是同源,明代“南兵北戍,军眷随访”迁到了永定河畔。也就是说,睢宁人魏永生和门头沟人魏治雨是一家人,沿河城魏氏完成了“认祖归宗”的大事。“今年清明节,南北魏氏还一同举行了祭祖仪式。”赵永高说。
目前,包括沿河城村在内,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已经帮助门头沟区的90余个村庄整理了村书。多年的文化工作,使得研究会内部涌现出了古道专家安全山、古村落专家袁树森、地质专家刘德泉等一大批地方学者。
记者
陈强
摄影
王建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