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洪涝灾害损失占GDP比例减少超四
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在国新办举办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取得的成就,他表示,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
这意味着近十年,洪涝灾害损失占GDP比例减少超四成。
防灾能力整体跃升
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十年来,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黑龙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黄河中下游发生历史性罕见秋汛、珠江流域北江发生历史罕见洪水,全国有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洪量亿立方米,12个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洪运用,减淹城镇个(次),减淹耕地万亩,避免人员转移万人,同时有力抗击珠江流域等多区域严重干旱,保障了大旱之年基本供水无虞。“今年面对长江流域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坚持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保障了万群众饮水安全和万亩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
水利问题涉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十年来,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中国解决了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年来共解决2.8亿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困扰亿万农民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李国英表示。
水利部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建成处大中型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7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水资源配置格局也实现全局性优化。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累计供水量达到亿立方米,惠及1.5亿人。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引江补汉工程和滇中引水、引江济淮、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以及贵州夹岩、西藏拉洛等大型水库,“‘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正在加快构建。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年的亿立方米提高到年的亿立方米。”李国英说。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体系,省市县乡村五级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年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较年平均回升1.89米、4.65米,白洋淀水生态得到恢复,永定河等一大批断流多年河流恢复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十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实现荒山披绿、“火焰山”变“花果山”。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制度创新——河湖长制
现在经过一片水域,经常看到一个关于河湖长信息介绍的标志。
河湖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是经党中央正式批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
在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推行河湖长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召集人,18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加强对全国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统筹和组织领导。在流域层面,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7个流域机构都建立了本流域内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各流域管理机构,旨在强化流域统筹,形成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
在区域层面,省市县三级都设立了河湖长办公室,旨在形成本辖区内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凝聚起本辖区内河湖保护治理管理的强大合力。全面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保护治理管理责任体系。
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河湖长。在省、市、县、乡四级设立了河湖长30多万名,村级河湖长90多万名,包括巡河员、护河员。
“现在可以说,我们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都有人护。”李国英说,“目前各地充分发挥河湖长制这种制度优势和积极作用,面对河湖存在的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重拳治理河湖乱象,依法管控河湖空间,严格保护水资源,加快修复水生态,大力治理水污染,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5倍资金投入水利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实施了项重大水利工程。十年来,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6.66万亿元,是之前十年的5倍。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表示,“这期间实施了长江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黄河下游防洪治理、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流域防洪骨干工程,还开展了大规模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新增库容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5.65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建设了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引江济淮、引汉济渭、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54处,设计年调水量.9亿立方米。
今年开工的水利项目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国水利项目新开工1.9万个,创历史纪录。特别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这些项目都是论证已久、多年想干而没有干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张祥伟表示。
今年的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多向发力,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1—8月,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亿元,同比增长50.9%。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突破了亿元,达到亿元,同比增长63.9%。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产业链长、吸纳就业多的优势,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8月,水利项目施工累计吸纳劳动力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万人。”张祥伟表示。
据了解,目前水利部正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监测感知网,实现水利重要信息的及时掌握。构建国家水资源监控体系、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了全国水利信息点43万个,全国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实现了水文监测全覆盖,11万座国家报汛站雨量水情监测信息收集传输时间由过去的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
(编辑:郝成校对:张国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