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化廊坊走进历史中的廊坊
LANGFANG
走进历史中的廊坊
廊坊名字的由来,与出生在当地的一位历史名人紧密相连。他的名字叫吕琦,曾任五代时期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历史上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儿子却是赫赫有名。“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就是吕琦的儿子,北宋初年曾任宰相。
吕琦在任时,在老家也就是现在的廊坊市区盖了一所大宅院。由于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时间长了,“侍郎房”变成了村名。又经过长期的口传笔写,慢慢地,就演变成为郎房。
廊坊在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村落,那时的名字叫“郎房”。清乾隆十四年《东安县志》(东安,现廊坊市安次区)记载:“郎房,离城(指东安县城,现安次区光荣村)三十里;方位,县城东北路。”那时的廊坊,只有十几户人家。“郎房”演变成“廊房”,源于晚清光绪年间京奉铁路(现京山铁路)的修建。铁路修通后,年在郎房村西设立火车站,站牌为“廊房”。滕中新说,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当时修建铁路的勘测人员很多来自北京,在北京前门一带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等地名,因此这些早期的铁路修建者将“郎房”写成了“廊房”并被记录下来。从“廊房”变成“廊坊”,则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滕中新分析,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书写好看、方便或者图省事,将“房”写成“坊”。
廊坊老照片
廊坊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廊坊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种,创造和延续着人类的文明。多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安墟”即在现安次区常道村附近。《廊坊市志》载:“现境域夏商处冀州之地,战国秦汉于蓟燕之野,晋唐属幽州之域,元明清为京畿要冲”。即现境域在廊坊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封疆,秦时属渔阳郡、广阳郡、巨鹿郡,汉、三国时为幽州,唐时属幽州、蓟州、瀛州,宋、辽时属河北东路、南京道,元时属中书省,明时属顺天府,清时属直隶。
廊坊龙河
廊坊人肯定不陌生龙河、凤河。廊坊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龙凤称谓两条河流的城市。龙河、凤河均为永定河水系,发源于燕山山脉。《东安县志》载:“自大兴之田家营入东安境,经由大五龙、古县、刘各庄、南昌、永丰、田庄等十九村庄,约长七十余里,至罗锅判入武清界。又自解口村入东安境,经响口村,约长十三里。”清光绪《顺天府志》载:“凤河源出南苑”,自大兴县凤河营入廊坊界,经堤上营、堤口、庄头,由乃自房出境,廊坊境内流域面积47.25平方公里。龙凤双河流经廊坊,南北呼应,相拥入海,成为廊坊重要的地域标志和文化标志。龙凤双河最早见于《元史河渠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东汉末年,曹操东征路过此地,看到龙凤双河,留下“此乃天灵人杰、龙飞凤翔之地”的名言。长久以来,廊坊人民把龙凤双河视为中华龙凤文化的化身,寄予了龙凤呈祥美好的理念和追求,同时,积淀了厚重的民间文化,形成有别于海河文化、运河文化独特的水系文化特征。从民俗上说,沿龙河凤河流域称谓和龙凤相关的村镇达30多个。如龙凤庄、龙虎庄、龙冢、大龙堂、龙华桥、龙湾、凤河营、凤窝集等。这一带农村生儿育女也多以龙、凤取名,且比例相当。从宗教上说,廊坊寺庙多达百处,如龙泉寺、月岩寺、大佛寺、隆福寺等。
永清龙泉白塔寺
永清龙泉白塔寺建于宋辽时期,早于北京皇城年,位于东经°23′,和北京城几乎位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被称作中国寺庙建筑史上的奇迹。廊坊寺庙群作为京南的佛教圣地,也成为皇城文化的重要组成,成为龙凤文化的重要载体。鸦片战争后,西方天主教传入中国,廊坊地区为重点区域,仅东安县就有教堂30多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索,“廊坊大捷”发生在廊坊都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从民间文化上说。廊坊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又受京城文化影响,形成了重视知识、崇尚教育的文化传统。从周代开始,就建有官学。唐宋以后,书院、义学、私塾遍布城乡。由于廊坊地处京畿军事要塞,习武成为民间时尚。涌现了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龙行武术宗师”刘志清等武术界名人。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也是在“义和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具双河文化特色的是廊坊民间文学,廊坊著名民间文学作家张士杰笔下的民间故事几乎都和龙河、凤河有关。廊坊民间音乐传承了京城寺庙音乐。屈家营音乐会、军卢村音乐会、南乐会等在京城一带享有盛名。更不用说民间花会,以“龙灯会”、“盘龙盛会”为特色的各种花会组织遍布廊坊,成为百姓喜庆节日、求吉祈福的重要活动。总之,廊坊的双河文化是京城文化与京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有龙凤文化的传承,又有乡土文化的积淀,形成了廊坊文化个性化特征。
来源
文旅廊坊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