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西部地区宜居典范,石景山五里坨广宁地
城市设计鸟瞰示意图
导读
近日,《北京石景山区SS00-~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年—年)》(五里坨广宁地区)(以下简称“街区控规”)获得批复。批复指出,街区控规体现了街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新名片、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的战略节点,建设西部生态宜居典范”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符合石景山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石景山区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街区基本情况
石景山区SS00-、、街区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东邻天泰山、西邻永定河,整体地形由西向东逐级升高,山水景观特质突出,作为石景山区西部门户,与门头沟、海淀接壤,是石景山区存量更新阶段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点地区,街区总面积约公顷。
区位示意图
规划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倒逼地区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浅山区建设管控与生态修复,构筑京西绿色生态屏障,科学配置公共资源要素,促进军地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深度统筹,实现各项城市发展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落实分区规划确定的全区整体结构,以石门路、永定河为空间骨架,形成“两轴、五区”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示意图
严控街区总量规模,促进区域职住平衡
批复指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实施规模管控。街区控规严格落实分区规划及街区指引各项规划指标,立足浅山过渡地带特点,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研判供水、交通等支撑条件,确定适宜建设规模,优先保障三大设施、轨道站点一体化建设,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引导近远期项目落地。
补足地区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批复指出,围绕“七有”“五性”民生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统筹各类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使用,打造社区会客厅。提高空间资源配置与实际功能需求的弹性和适应性,鼓励各类设施根据城市功能形态和人口结构变化创新柔性供给和动态供应方式,鼓励适宜设施在不同时期进行用途合理转换,逐步提升街区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批复指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设坚韧稳固的韧性城市、安全保障的健康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统筹布局轨道交通、城市道路、自行车和步行等多层次交通系统,串联慢行交通系统、绿道系统、旅游休闲步道和健身步道,有效衔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主要文化节点。加强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建设,结合规划时序引导项目优先向轨道周边集中。
石门路社区会客厅城市设计节点示意图
加强城市设计引导,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批复指出,落实各管控分区的强度基准分区和高度基准分区,加强城市形态、城市天际线、第五立面的统筹谋划,建立舒缓有序、格局清晰的空间秩序。街区控规严控建筑高度与体量,不破坏山体轮廓线,划定多条观山视廊,确保视线通透,结合城市设计引导,进一步塑造疏密有致的山水城市空间形态。
整体景观格局规划图
加强过程监督管理,有序推进规划实施
批复指出,建立规划引领项目生成的实施机制,引导项目建设时序与空间资源配置、土地供应计划、资金投放安排相协同,切实发挥空间规划的要素承载作用,引导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
主要工作亮点
规划实施深度统筹,滚动开发推动规划分类分期实施
针对街区空间资源有限的现实情况,以时空统筹破解资源瓶颈,按照滚动开发思路,优先利用存量用地资源,降低开发建设成本,有序推进开发和改造等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路径推演、成本核算和时序安排,实施增减挂钩、增存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以土地资源梳理,明确任务账;摸清规划用地,匡算资源账;创新实施路径,算清经济账;统筹实施时序,做好效果账;精准测算保障规划实施深度统筹。
区企资源互补统筹,弹性引导推动低效用地转型升级
街区控规创新现有政策工具,在街区统筹的基础上,鼓励因地制宜建立建筑规模弹性指标池,强化区企协作,探索国有企业利用自有低效用地与区级任务进行捆绑,盘活存量用地,实现多方共赢;鼓励商业服务业用地、三大设施用地等用地的功能混合和建筑功能复合,探索设立社区会客厅、复合社区管理用房、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社区文化设施等,补足民生短板,形成交往中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度。
山水城市全要素统筹,山地城市设计营造特色风貌
街区控规突出滨水山地城区特色,以永定河、永引渠等主要水系为骨架,以天泰山为生态本底,融合山、水、林、园等空间要素,引山入城、绿廊串联、水绿融合;系统整合浅山区游憩体系,构建广域慢行交通体系;以景观视廊衔接山水格局,形成由南向北三级高度分区,塑造具有区域识别性和城市魅力的山水城市格局。
结语
本次街区控规是新版详细规划编管体系指导中心城存量更新阶段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探索,有机融合山、水、城空间要素,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对存量更新地区、浅山过渡地带的控规编制提供了有益经验。通过将空间与时间相统一,将规划与实施相统一,落地探索街区控规引领城市更新发展的工作模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强化浅山区建设管控与生态修复,构筑京西绿色生态屏障,打造石景山西部生态宜居典范。
本内容由详细规划处(城市更新处)、石景山分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