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北京有条萧太后河吗咱们来说一说它的
记得小的时候中午放学,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听评书连播。最爱听刘兰芳的《杨家将》。我也是第一次从评书里听过“萧太后”这个人。古时北宋与辽国常年征战,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杨家满门忠烈尽数折于她手,所以小时候她就是“坏人”形象,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但是因为那时不知道这条河的名字,所以也从没想过住在这附近的我,与这段历史如此的接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太后,一窥其究竟。
萧太后名叫萧绰,小字燕燕,生于年。据说萧绰出生于辽南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辽代契丹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共有五个都城,辽南京城的意思就是南边的京城。她主政时期(公元年-年),是辽最鼎盛时期。萧太后河始建于年,正是由萧绰主导开凿,开凿成功后定为萧太后河,又叫萧太后运粮河。
有观点认为这条运河始于辽南京城东南迎春门的护城河(现在西城区的半步桥一带),出左安门,向东南方向,主要服务于辽南京城的粮食供给。“旱时有水行船,雨时能吞水保岸”。萧太后河在通州张家湾汇入凉水河。现在通州区还有一座萧太后桥,但这座桥是明朝万历年间(年)修建的,万历皇帝赐名“通运桥”,这座桥的命名也是源于桥下的萧太后河。
萧太后主政时期,通过选贤治吏,学习汉字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东胡、鲜卑、契丹、汉族等各民族的大融合。社会繁荣,那时候辽国人也来喜欢南京城休闲度假,萧太后河就成了当时的一条热门旅游线路。辽国人经常来个水上一日游,他们在迎春门乘船东下,欣赏沿岸水乡风光。沿河商贾云集,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金国灭辽以后另开金口河,引永定河水,萧太后河的地位下降了。到了元代又开通了通惠河,彻底结束了京城水路交通大动脉的历史使命。变成了一条服务于两岸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的普通河流。
记得小时候,现在三环路劲松的乐游饭店路东,那时候叫“老虎洞”,有一个水闸,向西流过架松,一直通到南护城河;向东流过南磨房,燕窝(就是现在的周家庄弘燕路)一直向东流去。在南面,现在的十里河桥下,还有一个水闸,这里分成两股水流,一条叫做十里河,向南流经十里河村、吕营村;一条向东成为萧太后河的支流。那时候萧太后河水深一两米,岸边绿草如茵。记得到了端午节,妈妈经常在这里采芦苇叶子包粽子。夏天孩子们在河里游泳,或用废轮胎做成小船,在河里捞鱼;冬天在河面上滑冰车。儿时这条河所给我带来的乐趣,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成为了甜蜜的回忆。再后来,由于城市建设,一部分河道改成了暗河,又由于排污水,清澈的萧太后河变成了一条臭水沟。
为了保护挖掘大运河文化带,年重新整理的河道焕然一新,使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河流华丽变身,重现当年风貌。“运河怀古”西起弘燕路的源头广场,一个白色帆船形状的雕塑,象征着扬帆起航。重现了“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的热闹场面。
河水向东穿越四环路,经过小武基、翠城馨园、十八里店到五环外,这一段叫“古都溢彩”,描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再向东还有“马家湾之忆”、“田园鱼跃”等景观带。沿途有“磨坊汀步”、“周庄码头”、“青龙平眺”、“铜帮铁底”等22个根据历史记载修建的景点,像颗颗珍珠点缀着萧太后河,这一重新焕发新生的绿色滨水廊道。
如今漫步在河岸边,历史此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是我对对古老的北京和我生长的地方又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有着悠久历史的都城必将越来越美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