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余年前的戾陵堰沉睡历史深处的

戾陵堰是北京早期大型水利工程,它出现在余年以前,位于石景山区西北部的麻峪村南永定河上,这项水利工程设计合理,堰体易于维修,造福当地数百年。

初建戾陵遏积石笼以为主遏

◆曹魏嘉平二年(年)

镇北将军刘靖在幽州开拓边守,屯据险要。为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粮问题,刘靖亲自筹划设计,组织千名军士,在石景山下永定河中筑堰,并开挖水口和车箱渠。

《水经·鲍丘水注》载,该工程“长岸竣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即引水口),门广四丈,立水十丈”。

这里所说的“积石笼以为主遏”,讲的是构筑堰体的基本材料和方法。

●堰是构筑在河水中较低的拦水坝,有分流和溢水功能。

●由于堰拦腰挡住了河水,抬高了堰以上的水位,就可以把河水引入人工开挖的引水口和渠道。

●又由于堰体较低,多余的河水可以从堰的顶部漫溢而过,注入下游河道。

根据《水经注》记载,戾陵堰在蓟城西北

关于织笼的材料,史书未见记载,推测应就地取材,用永定河两岸盛产的柳条和附近山上的荆条编织成笼,装入河床中的大块卵石,再将这些石笼按下宽上窄的形制纵横咬合排列,形成坚固的堰体。

◆工程完工后

从引水口分流河水进车箱渠向东注入高梁河。“山水爆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北门入。灌田,岁二千顷。”

由于这个堰的位置在戾陵(西汉时期燕王刘旦墓)附近,所以称为戾陵堰,亦称戾陵遏。

多次改造修葺灌溉百万良田

◆刘靖死后

追为征北将军,晋时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

◆曹魏景元三年(年)

樊晨奉命改造戾陵遏水门,使水流量加大,河水从车箱渠东流经蓟城西北,过昌平到渔阳潞县(今通州东),灌溉田地万余顷,为刘靖时灌溉面积的5倍。

◆晋元康四年(年)

幽州上谷地区发生两次大地震,戾陵遏受损。

◆元康五年(年)夏六月

永定河发生洪水,将戾陵遏冲毁四分之三。骁骑将军、平乡侯刘宏(一作刘弘,刘靖的幼子)受命统领幽州各路军事,他立志继承父业,亲临山川,指授规划。

他命司马关内侯逄恽率将士两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立遏,治水门,兴复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四方各部落的人,不召自至者数千人,使戾陵遏恢复原有功能。

◆北魏孝明帝年间(年-年)

幽州地区一度“水旱不调,民多饥饿”。时任平北大将军、幽州刺史裴延隽奏请朝廷重新营造戾陵堰水利工程,得到批准。裴延隽亲临现场,考察地形水势,精心筹划,在卢文伟的帮助下,终于使废毁的戾陵堰起死回生,发挥作用,灌溉农田百余万亩。

《畿辅通志》中的记载

“小黄河”造福当地数百年

永定河故有小黄河之称,汹涌澎湃的河水夹带很多泥沙,堰体在拦挡河水的同时拦下大量泥沙;在引入河水的同时也引进大量泥沙。若不定期清理,积以时日,堰和渠内都会因为泥沙沉积而淤塞。

永定河夕照

但从曹魏嘉平二年(年)到北魏孝明帝年间(年-年),戾陵堰及与之配套的车箱渠水利工程前后存续了三百多年,每年可浇灌农田百余万亩。

北魏以后,利用戾陵堰水利工程的史书记载尚有两处:

●一为《北齐书》记载,斛律羡转“幽州刺史”,“导高粱水,北合易京,东会于潞,因以灌田,边储岁积,转漕用,公私利焉”。使用的是樊晨改造的路线。●一为《册府元龟》记载,唐裴行方检校幽州刺史都督,“引卢沟水,广开稻田数千顷,百姓赖以丰给”。

戾陵堰及与之配套的车箱渠水利工程,使当时的农民得到实惠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内容来源:“史志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