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廊坊古韵廊坊河流文化文旅廊坊
古韵廊坊
廊坊是一座河流文化悠久的城市
古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往今来,河流就与人类的生活栖息密不可分,它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所必须的水分与食材——这都是赐予我们最为宝贵的礼物。纵观古今中外,灿烂的文明都是发端于河流沿岸,廊坊自然也不例外。廊坊是一座河流文化悠久的城市。廊坊属海河流域,海河是我国的七大江河之一,海河的上游有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七条河流,最后汇集在天津市区的三岔河口,贯穿市区后,至大沽口处注入渤海。所以古人称海河是“九河下梢”。沿河而居,傍水而生,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智慧和文明。就让我们溯洄廊坊河流的起源,望明月映江河,忆流域文化的绚烂。
洼淀
廊坊南部洼淀由大清河和子牙河构成。文安县境赵王新河属大清河水系,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源流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其河流上游分南北两支。北支为白沟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北拒马河、小清河、琉璃河、中易水、北易水等。白沟河与南拒马河在白沟汇合后始称大清河,北支经新盖房分洪道汇入东淀。
南支为赵王河水系,上游主要支流有瀑河、漕河、府河、唐河、潴龙河等,汇入白洋淀调蓄后,由张王新河入淀,东淀以下分别经独流碱河和海河干流入海。境内的东淀、文安洼、贾口洼为大清河中游洼淀,为汛期用于错洪蓄洪,以减轻下游洪水威胁。赵王新河自县内兴隆宫小龙华村北入境,经史各庄、新镇、大围河、茅桥、大柳河、左各庄等乡镇,在滩里镇东北出境入今天津市静海。
境内南部大城县境内的子牙河为海河水系西南支流,发源于太行山东坡的滏阳河和源于五台山北坡的滹沱河。
据《水道提纲》记载:“滹沱河流至献县南部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东流经献县南,东北流至青县城东南,汇入运河。另一支北流经献县城西北折而向东,流经河间府东部经青县西境、大城县城东南,汇入运河。今子牙河自县内西南部的权村镇董家房子村西南入境,经留各庄,大广安、臧屯、平郡等乡镇在南赵扶镇东北东辛庄村东出境入天津市静海。子牙河南北纵贯全县全长46.7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
年,文安县赵王新河湿地公园被河北省林业厅批复为省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行走在茵茵草丛间,鸟语花香,虫鸣蛙叫,心情仿佛不那么暴躁了,偶有一阵清凉的微风拂过,感觉已经醉在这里,不可自拔。
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
纵观世界文明之发展史,生命都源于水域的富集之地,人类文明无不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河流、水源是我们祖先最早的栖息地。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古代四大工程”。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流经六省市。廊坊地处华北平原,自古就有多条河流从境内流经汇入,如永定河、古黄河、白河、拒马河、鲍丘河、泃河等,这些河流都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天然的河道。历史上的隋唐运河之永济渠与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北运河都从境内通过。
隋唐永济渠,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引黄河汇流沁水(今卫河)至天津,开挖并连接境内的淀泊、溯桑乾河(今永定河)通涿郡(今北京)。
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为在涿郡囤积粮草,曾召集百万民丁,挖穿永济渠,引沁水,达于沟,北通涿郡。隋朝灭亡以后,这条运河仍然发挥作用,但是那条曾经发挥重要货运作用的永济渠现在已不存在了。从其史料和故道遗迹,依然可以溯源其在境内流经的大概路线。古代自山东一直往北至河北沧州南运河,至静海独流口折西北经文安、任丘、霸州、东汉(安次)南部、永清县城一带北折,在东安(安次)旧州接壤桑乾河,经今大兴至涿郡(今北京)。《宋史·沟渠志》记载:“其水东起沧州界,距海岸黑龙港,西至乾宁军,沿永济渠汇破船淀、灰淀、方淀为一水。”又云:“东起乾宁军,西至信安永济渠为一水。”“东起信安永济渠,西至霸州莫金口……”《顺天府志》永清沿革下记:“隋大业七年开渠通辽,乃于县西置通泽县。”《太平寰宇记》载:“大业七年征辽,经淤河口,当三河汇流之处,割文安、平郡(大城)二邑,置丰利县(今文安)”。
宋辽征战,永济渠因战乱逐渐荒废,北宋辖区一段称“沿边塘泺”,又称“缘边塘泺”,还称御河。信安、霸州以北,辽、金称“运粮河”,又称“萧太后河”。境内的香河县,宋辽对峙期间,幽州一带灾荒频发,宋朝封锁粮食北运。萧太后命令军卒农夫,开挖一条从燕京经潞县、香河、武清至北塘的运粮河,转运辽东海槽粮物,沿用金代,即今青龙湾故道。受桑干河影响,信安北上至涿郡的永济渠严重淤塞,到金代晚期,其旧渠道全部荒废,香河境内的河流被利用为漕运河道。
上图为京杭大运河三河、香河潮白河段
元代,朝廷在隋唐运河的基础上又相继开挖济州河、会通河、通云河,截弯取直疏浚,将原运河直接通到北京城内。元至正三十年(),郭守敬开凿惠河后利用白河下游河道贯通京杭大运河。此后由通惠河至白河下游河道(北起通州,南至天津)称北运河。此后白河下游河段成为南北水运的主要航道,为元、明、清运河的北端。北运河从通州北关至天津红桥区入渤海。北运河在境内香河界全程流经23.8千米。大运河流经香河,对境内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古渡春荫”为香河古八景之一,沿河景观曾引来众多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赋。大运河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址和遗物。
清乾隆三十七年(),朝廷在香河县红庙村西南,北运河东岸始建金门闸(又称红庙闸口),为乾隆皇帝亲笔题诗。中华民国十四年(),在清代修建的基础上,对原金门闸进行改建扩建,使其加强了汛期调节北运河洪水下泄流量,保证北运河道行洪安全。年,河北省文物局启动河北段大运河治理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香河境内的金门闸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申遗点。清乾隆御题石碑位于红庙村金门闸西南高台之上的树林中,石碑为汉白玉质碑座佚失,仅存大半截石碑,残碑高1.3米,宽1米,厚0.33米,碑身在“文革”期间被损坏,残碑正面残存乾隆御笔草书诗句。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上级组织对北运河施工期间,在北运河与青龙湾交界处的红庙村南发现一处沉船点,沉船为木制,已经糟扝,在沉船残缺的舱内发现青砖,并出土黑瓷碗3个,黑釉瓷碗1个、青花酒杯1个、青花小瓷碗1个、铁质刀1把,缸胎小罐3个和部分残尸骨。另外,在北运河东岸吴打庄村发现的沉船,是在河中抽沙时被发现的。年8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负责清理,船为木质,长约11.34米,其中三分之一已经无存。船体内发现大量青砖并出土青瓷碗、铁质镰刀、木梳(残)等少量遗物。对于船内出土的青砖,据查证有关资料,当时明朝官府规定:凡在运河上管家船只必须先免费为京城代运城砖40~96块,尾船10~16块。从吴打庄村运河中发现的沉船,可能是负责向京城运送物资等的官船或者民船,运行中船遭遇意外沉覆于此。
沿北运河香河段内的遗存还有位于北运河中部的王家摆古渡口,以及位于香河县安平镇王指挥庄村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于中华民国十年()迁到运河南岸建立的宝庆寺。
流淌了一千多年的大运河,见证了香河的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地位的提升和一区三带(北京主城区、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的历史人文景观的重点开发,香河境内的大运河景观带已提到具体实施日程,这将为更好地保护研究大运河遗产、深入发掘运河综合文化、延续大运河历史文脉、改造沿河生态环境、建成高标准的大运河休闲旅游观光景点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资金保障。
图为京杭大运河三河、香河潮白河段
参考来源:《乐道l廊坊》图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