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丨文化与校园零距离流动的博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一曲《卢沟谣》道出了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关系。作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也是流经北京地区的最大河流。“北京的灵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徐志摩的诗句道出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特有的诗意。这里是一个具有多重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属性的带状空间,自然风韵与人文风情交相辉映,山地绵绵,河水汩汩,有着太多动人的故事。
年9月24日—26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将她尘封多年的故事“装进”电子数字屏幕,“装进”炫酷的黑科技装备,“装进”流动的大篷车,摇身秒变为一座“吸睛”的“流动的博物馆”。此次,这辆承载着文化的大篷车一路向西,驶进了北京印刷学院,与莘莘学子零距离亲密接触。
博物馆是历史的宝库,也是教育的宝藏,是学子们感知华夏文明、传承文化自信的最好载体。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流动的博物馆”则是让博物馆“走出家门”,那些珍贵的记忆,得以穿越历史的长河,越过光阴的山丘,悄然来到新时代生机勃勃的校园。
在北京印刷学院举办的“流动的博物馆”活动中,学生们不再仅仅是参观者,而是历史的“讲述者”。此次活动的最大特色是邀请学生化身“流动的博物馆”的“文化讲解员”,结合多种数字化新方式,为参观的师生讲解北京三条文化带的相关内容。通过他们的讲述,从展陈到故事,从非遗到记忆,变得更加有趣、有料、有温度。同时也为文化带上的文博知识,注入了新生代的灵魂。
此外,“流动的博物馆”还设立了皮影、毛猴、面塑这三个非遗项目互动体验区。“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西山的金色秋韵,在惟妙惟肖的皮影戏里发扬光大;自带北京城市名片属性的毛猴,机敏活泼,是西山的精灵,也是文化的宠儿;精妙绝伦的面塑,彰显着中华千年的智慧,演绎着“西山之巅永定之耀”。每一个项目,都深深吸引着广大学子,与非遗近距离对话。
“流动的博物馆”是北京市文物局为助力“北京长城文化节”、“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及“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精心设计打造的具有创新科技特色的宣教产物。在新时代习总书记的号召下,“流动的博物馆”以时代特色为设计理念,以走进人民为执行目标,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将文化遗产“搬到”公众身边,让公众“零距离”地读懂三条文化带。从9月初起,“流动的博物馆”先后“驶进”了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互动,大家的热情空前高涨,客流量达到数十万人,远远突破了文化带上传统博物馆的参观人数。
“流动的博物馆”运用全新的传播形式,不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超越了空间的边界,更吸引了众多很少走进博物馆的公众。跨年龄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既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北京三条文化带的相关内容,也可以自由畅快地与历史对话,与岁月畅谈,与文化相逢,并且更好地助力文化带的传承与发展。活化遗存、以文兴市,“流动的博物馆”在成为北京新的网红打卡活动的同时,还将继续前行,承载更多的宣教内容,将文化传播进行到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