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北京城的中轴线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北京有两句老话,一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另一句是“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前者是说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年)的北京第一座寺庙潭柘寺,后者则是指年前的东汉末年,因永定河改道而形成的今天什刹海、北海、中海等一连串大小不一的湖泊。前者和北京城发展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后者则迥然不同,八百余年的北京建都史,几乎离不开这一连串如翡翠般美丽的湖泊。

金万宁宫:中轴线初露端倪

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它既能显示出“天地之中”的布局,也可营造出一种气势浩大的庄严气氛。

历史上“中国”一词的最早含义,就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所以《吕氏春秋》言:“于天下之中而立国,于国之中而立宫,于宫之中而立庙。””。“紫禁城”之得名,也与星相学中的紫微垣(即北极星)有关,传说位于中天的紫微垣为天帝所居,而天人对应,地上的皇宫即为天子居所。“择中”之后,历代帝王便将“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作为营建都城的总原则。于是,体现“居天下之中,面南而治”的都城中轴线便由此产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金代的万宁宫。年,金海陵王改辽燕京为中都(位于今北京四环内西南角)后,年,金世宗于中都城东北郊的湖泊地区(即今北海中海一带),当时称为“白莲潭”,建成了一座宫苑合一的离宫“太宁宫”,后定名为“万宁宫”。因其在都城之北,故又称北苑、北宫。为加强管理,金廷还专门设有万宁宫提举司,“掌守护宫城殿位”。在这片避暑离宫中,有专供金世宗、金章宗处理政务的宫殿区,宫殿区外有端门,内有紫宸门、紫宸殿以及薰风殿、临水殿等。坐北朝南的紫宸殿为正殿,是金帝面南理政、召见群臣、举行庆典的地方。由此,白莲潭畔东,京城最早的中轴线端倪也就在此出现了。据北京史专家考证,其地当在今故宫与景山一带,而今北海、中海范围,则属于万宁宫的西园。

金统治者在西园亦采取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布局,湖池中坐落着用疏浚湖泊的泥土堆筑的三岛,即琼华岛(今北海琼华岛)、瑶光台(今北海团城)和位于今中海的小岛,湖东西沿岸还建有诸多宫殿。琼华岛是西园的主要景点,岛上殿阁林立,花木葱茏,山顶有广寒殿,山上奇石叠积,多为金人从北宋汴梁的艮岳园中辇运而来。据明代萧洵的《故宫遗录》载,至明初时,瑶光台的四周仍为水域,东西有桥与两岸连接,瑶光台上有瑶光楼,为金主驻跸纳凉之所。当时曾有人描绘万宁宫宫苑的绮丽风光:“一声清跸九天开,白日雷霆引仗来。花萼夹城通禁御,曲江两岸尽楼台。”

为解决金中都的水源和粮食问题,年,金章宗命人从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前身)开渠引水,与高梁河上游相接,也就是今天的长河,将西山的泉水引入高梁河与白莲潭,并从白莲潭上游开渠分水南下,直入中都北护城河。另外,于白莲潭东(今地安门北后门桥处,时称万宁桥)辟建一条水道,向东南绕过万宁宫,汇入中都城北的闸河。如此,闸河水量增加,通州粮船即可直抵中都城下。历史上金人沟通高梁河与西山水系以助漕运的创举,真是不可小觑,它为后来元大都的建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依水布局的元大都

金中都的历史并不长,年5月,蒙古军队攻陷中都,一代宫阙随即毁于兵火。年,当踌躇满志的忽必烈第一次踏进这座城市时,废墟中的金宫已无法居住。于是,他选中了原金帝西园的琼华岛及其周边水域,多次修葺和扩建,并改琼华岛为“万寿山”,也称“万岁山”。当时岛上有忽必烈的寝宫和视朝之所,即使后来大内皇宫建成,他也更喜欢在万岁山上园居理政。年11月,忽必烈正式建国号为元。年,新都建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元大都。

元大都城是经过缜密规划而建成的,而这个规划的核心就是“水”。首先,她是以琼华岛为核心,以太液池为重点规划皇城,将金代的白莲潭分为两部分,皇城外称积水潭,内为太液池。太液池由今北海和中海组成,其东岸是皇帝的宫城“大内”,具体范围在今紫禁城偏北;池西岸南有隆福宫(今中海西岸),隆福宫西有西御苑,北有兴圣宫(约今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分别为太子和皇太后等人的寝宫。这三组宫殿夹池鼎立,环绕这三组宫殿和太液池,有一道红墙,时称萧墙,也叫红门阑马墙。墙内为皇城,皇城之外才是大都城墙。

其次,选定积水潭的东北岸为整个都城的几何中心,即今天鼓楼的位置为中心点,建立“中心阁”,并与皇宫的中轴线相接,由此确定了元大都的南北中轴线。其三,在金万宁宫的基础上营建宫城,使宫城与太液池并排相偎,形成宫苑一体,可谓虎踞龙蟠,相得益彰。其四,将大都城的西城墙紧贴积水潭西岸,也就是把整个积水潭全部囊括城中,再按中轴线向东取相同距离为东城墙。至于南北城墙的位置,自然以南墙至“中心阁”为半径,沿中轴线向北取同等长度。这样就形成了南北略长、东西稍窄,如同棋盘一样的大都城。

元大都形成3.7公里长中轴线

除上述三海外,皇城内外还有两条引人注目的人工水渠,即金水河与通惠河。金水河是一条单独自玉泉山,经和义门(今西直门)南水门入大都城,然后进入皇城的御用水渠,途中“跨河跳槽”,不与他河相混,其中一支辗转引入万岁山,专供皇室饮用及制作点景喷泉。通惠河则是元初郭守敬为解决大都城的漕运问题,特引西北神山(今凤凰山)白浮泉至瓮山泊,然后疏浚金时旧渠道,将白浮泉等西山诸泉水,经和义门北水门汇入积水潭;再从积水潭出万宁桥,沿皇城东墙外南下出丽正门东水关,与金旧闸河相接。经过改造的通惠河,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浮舟通漕的能力,使积水潭“舳舻蔽水”,成为新的漕运码头和大运河的终点,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大都城前朝后市的传统布局,造就了积水潭东岸至中心阁周边繁荣的贸易市场。

元大都的宫城大内,是在金万宁宫的宫殿区上扩建而成。自南而北,其宫城正门为崇天门,约在今紫禁城太和殿的位置,入崇天门后可见宫殿正门大明门,门北即雄伟高大、面阔十一间的正殿大明殿,大明殿是元帝朝会理政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殿后有廊庑直通寝殿。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约在今景山的位置,系元后宫所在。延春阁之北,则为宫城北门厚载门。宫城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崇天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桥,过桥是宫廷广场,御路两旁为千步廊,千步廊尽头为大都城正门丽正门(今天安门)。而厚载门以北至北皇城以南(今景山公园北侧至地安门南)则是御苑,苑中豢养着诸多珍禽异兽,所以又称“灵囿”。过“灵囿”往北,亦有一条大道,直抵大都城的中心阁。如此,便形成了南自都城丽正门,穿皇城棂星门,过宫城崇天门、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清宁宫、厚载门、万宁桥,直到中心阁的一条3.7公里长的城市中轴线。

中轴线在明代东移米

年正月,朱元璋在今南京称帝,国号明。八月,明大将徐达率兵攻占大都,元朝灭亡。年,明成祖朱棣决定以北京为都城,15年后新的皇城和紫禁城基本完工。明代的皇城在元大内旧址上营建,但与前朝不同的是,紫禁城的位置整体向东南偏移,即将元大都的中轴线向东移动了米,将在元皇城外的通惠河上游包在了皇城以内,阻断了漕船进入北京城的通路,积水潭的名称也逐渐为什刹海所替代。同时,将紫禁城南门移至元丽正门处,改称丽正门为承天门。

为适应宫城南扩,朱棣命人开挖南海,并在海上堆起一个小岛,称为“南台”(即今瀛台),使太液池的水面扩展至今天安门一线,将元太液池改称三海。紫禁城南移之后,元后宫延春阁的故址就暴露于禁城的北墙之外,于是明廷又利用挖护城河与南海以及拆毁元大内的泥土垃圾,在延春阁旧基上堆起一座土山,名曰“万岁山”(清初改称景山),又称“镇山”,以取“镇压元朝王气”之意。明万岁山的修建,其中峰位置即成了北京中轴线的制高点,也代替原大都城的“中心阁”而成为新北京城的几何中心。

另外,明初将元大都南部城墙南移约一里,即至今前三门一线;将北部城墙南移约五里,并在新筑北墙的西段,穿过原积水潭最窄处,转向西南,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北京城的西北角(二环),是一个斜角的原因。

明代的北京中轴线虽基本沿袭元大都的中轴线,但又有很大发展。将钟鼓楼移到元代中心阁的位置,使这条中轴线的北段完美收官。在明永乐年间,随着都城和皇城的南移,原元朝的城市中轴线也相应南移。年,为防范蒙古人的入侵,嘉靖皇帝又在城南加筑了外城,周28里,开7门,南中门为永定门。这样,南中轴线便延伸至永定门。由此向北,经正阳门、大明门(清改称大清门)、承天门、端门、午门、皇极门、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玄武门(清改称神武门)、北上门、万岁山、北中门、北安门(清改称地安门)、万宁桥、钟鼓楼,这条中轴线连接了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四重城垣,全长约7.8公里。

同时,进一步强调“左右对称”,突出“隆庙社、崇阙坛”的传统规制,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建筑和坛庙。如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清改称广安门);崇文门、宣武门;东便门、西便门;天地坛(清改为天坛)、山川坛(清改为先农坛);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安门、西安门;东皇华门、西皇华门;东直门、西直门;日坛、月坛;安定门、德胜门。

京城水系被称帝都龙脉

京城水系的重要性,到明代中叶进一步得到确认。明嘉靖十五年,以三海“南出玉河,入大通河,转漕亦赖其力。比之五祀(即古代民间所祭祀的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土地神),其功较大”。于是“建金海神祠于大内西苑涌泉亭(今北海幼儿园),以祀宣宏灵济之神、水府之神、司舟之神”。

进入清朝以后,京城水系再一次完善,乾隆十四年扩大元明两朝的瓮山泊为昆明湖,“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并加筑东堤拦蓄玉泉山诸水,形成一个可调节的大水库,经长河入京师,使“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漕运和京城的用水问题。因此,这条北京城不可或缺的水系,人们把它称为“帝都龙脉”。

清承明制,中轴线,这个帝都之魂,虽然没有大的变动,但在清前期也增添了不少亮点。如顺治年间,重修紫禁城三大殿,改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乾隆年间,又重修永定门,增加箭楼,使中轴线起点更加突出;并于景山前建绮望楼,山后建寿皇殿,山上对称地建立五座亭子,最高峰为万春亭,亭与绮望楼、寿皇殿均在中轴线上,雄伟壮观,将北京城中轴线推向更完美的顶峰。

历朝统治者为什么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大兴土木呢?用汉代丞相萧何的话来说,即:“天子四海为家,(今宫室)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也就是说,古代皇家建筑既要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更要体现面南称尊,唯我独大。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思想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宫苑全一的杰出代表

——紫禁城与西苑三海

由于“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麓,南压区夏”,“故能控制南北”,“南面以莅天下”。故宋以后的一千年间,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都在北京(辽称南京),其中少数民族主政的时间将近3/4。所以说,今天的北京地区,既是历史上北部游牧和渔猎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冲突融合的交汇点,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地。而随着北京城中轴线的不断延长与完善,与之刚柔相济的西苑三海,便成了喜欢傍水而居的历朝统治者们的最爱。

与元朝一样,明初在皇城和紫禁城建成前,也同样将今日西苑作为帝王的行宫,甚而建筑大型宫室,临朝理政。如年,永乐帝在原燕王府,即元隆福宫、兴圣宫的旧址上改建为西宫。其正殿为奉天殿,殿之南有奉天门、午门、承天门;“奉天殿之北有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凡为屋千六百三十余楹”,俨然是一座微缩版的紫禁城。年,紫禁城发生了宫女绞杀嘉靖帝未遂事件,史称“宫婢之变”,从此胆战心惊的嘉靖帝便躲到西宫,将西苑变为“大内”,大修宫观,“不复视朝”。

到了清代,西苑的规模虽较明代缩小很多,但历代皇帝都喜欢园居理政,除了清宫的大朝、大典、大宴,如新皇帝登基、万寿圣节、元旦朝贺、册立皇后以及命将出征、传胪大典等重大典礼,需在紫禁城的三大殿举办外,其余的常朝理政、阅视武举,以及召见群僚、宴赏外藩使臣等,就安排远在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近在西苑三海。实际上西苑与紫禁城在有清一代是一个宫苑合一、互为依存的政治中心。

为理政方便,康熙帝在瀛台修建了勤政殿,“夏日听政于其中,每旦接对群臣,批览章奏。”并重新修葺了明代的紫光阁,于其南面开辟空地,作为阅视武举骑射、选拔人才的地方。其后,乾隆朝在勤政殿添建奏事处、军机处值房,作为皇权的辅助机构。瀛台勤政殿也就成为西苑临朝理政的中心,一直延续到清末。

如收复沙俄侵占的雅克萨城时,康熙帝便是在瀛台运筹帷幄,遥控指挥。乾隆皇帝在两次金川之役中,先后御瀛台,亲鞠川陕总督张广泗和金川土司索诺木,为标榜他的“十全武功”,“落成勋阁液池滨,广宴都陪宣力人”。乾隆帝甚至把紫光阁变成了清廷的战功纪念馆。光绪帝病逝前的半个月,他最后的政务活动就是在紫光阁赐宴西藏的达赖喇嘛。由此,我们联想到最早开发西苑三海的辽金诸帝,和在琼华岛广寒殿驻跸的元世祖忽必烈,以及西宫中的一代枭雄明成祖朱棣,悠悠千载,多少风流。西苑三海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地位,不言自明。而这条壮观的南北中轴线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发展无法变更的历史坐标。

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紫禁城与西苑三海的宫苑合一,是秦汉以来中国古典宫苑的最杰出代表。而三海水系(包括后三海,即什刹海、后海、西海)不仅奠定了京城的基本格局,且对北京的历史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于千年的西苑,她承载了太多的多民族文化的积淀与融合。所以我们说,没有西苑三海,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没有北京城,何来中轴线?

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作者:何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新媒体制作人员:刘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