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杨六郎扼守的险要关塞,现如今成了一

霸州古称益津,北依燕京,东牵渤海,西揽太行,建县历史超过千载。这里人杰地灵、物阜民丰,自古便是京畿之灵秀宝地,素有北国江南之称。数百年间,霸州一直是京畿要地、畿辅重镇,有“帝阙下临通万国,行人至此望燕山”的记载。

霸州境内共有两大水系流经,分别是南支的大清河及其支流中亭河水系和北支的永定河水系。在大清河与永定河两河冲积扇内,还有霸水、牤牛河、界河、夹河、沙河、拒马河、汊河、玉带河、洮河、高桥淀、金水洼、堂二淀、东淀及溢流洼,这些都是霸州境内的古河道,目前多数已断流。霸州的“牤牛河”属于永定河支系,始掘于清雍正四年,每年盛夏时节河水暴涨,水势凶猛,声若“牤牛”嘶鸣,所以当地居民称之“牤牛河”。

牤牛河是霸州穿城而过的母亲河,也是霸州的重要排水体系。因此,它的综合治理对于改善市区生态环境,挖掘和呈现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文化旅游地标性景观、为霸州市民打造了一个健康娱乐、休闲养生、嬉水漫步的绿色走廊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推动作用。

再看现如今的牤牛河,将霸州历史文化经典、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复原并再现了展示霸州北方水乡风貌的“益津八景”,将“苑口秋涛”、“盐河春鸟”、“堂淀风荷”、“东庙波光”、“老堤晚渡”、“霸台朝阳”、“北楼山色”、“环城烟柳”八个经典历史画面重新刻绘在世人面前,并以沧海桑田卷、奔流不息卷、风起云涌卷、文华璀璨卷、归园田居卷五幅画卷演绎了一幅堪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现代版益津古郡嬉水赏游图。

而就在牤牛河的沿岸某处,有一高大的古代建筑群,这就是霸州历史文化的地标建筑---益津关。”益津关,一说又称草桥关,据《霸州志》载“州北一里北关厢外有草桥关”,相传“杨延郎建草桥于此,因此得名。

关于益津关的由来,要从北宋初年说起。霸州州治移至益津关,实现了州关同治,杨六郎镇守于此,留下了许多英勇抗辽的故事和传说。即称为“关”、那一定指的是军事要塞。而“益津”的解释则为“益”既扼(险扼);“津”为水域(渡口),意思是“险要的渡口”。

益津关位于辽统辖的永清县南境,年,周世宗收复益津关,使其南境从契丹手中分离出来,宋初仍沿用辽称,为永清县,与辽形成隔拒马河而治,且相互对峙的两个永清县。此时的益津关,既是宋永清县县治,同时又是霸州的州治。

自唐末以来,契丹南侵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以固安、霸州、雄县、鄚州、任丘、高阳为一线;一条以易县、徐水、满城、望都为一线。益津关与雄县瓦桥关、信安淤口关成犄角之势,犹如一枚楔子楔入辽境的前沿,突出的战略位置,使益津关成为辽主意欲拔掉的一颗眼中钉。

而当时的关城皆为土墙,沿城有护城井七十二口,每值隆冬时节,杨六郎命令兵士在城墙上泼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益津关一夜之间变成一座冰城,辽兵无法攻城,只得收兵,杨家将乘势掩杀,大败辽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冰城破敌的故事,

就在箭楼与城关之下,便是瓮城,也是进入关城之后的第二道防线。在瓮城的西侧,有一道暗门,打开暗门就进入了历史上著名的宋朝古战道。宋辽古栈道是古代地下运兵的重要军事工事,位于牤牛河的东侧,为连接益津关和霸台的重要节点,是霸州边关文化的缩影。

据说,当时的杨六郎作为鄚州刺史(后为团练使、防御使),奉宋真宗上谕密旨在霸州、雄县、永清一带秘密修建边关地下战沟,也就是后来的古战道。依靠这些地下军事工事,杨家将让辽军吃尽苦头,辽兵一看杨字大旗便会胆战心惊。

古栈道全长余米,由甬道和洞室构成。最大的洞室长8米、宽3米、高3米,甬道最低处仅0.6米。古战道结构独特、地形复杂,高矮不一,宽窄有别,蜿蜒曲折,而且多为直转角,个别为蛇形,洞内既有宽大实用的藏兵洞,又有千回百转的迷魂洞,还有翻板、翻眼、掩体、放灯处、议事厅、粮草处等军事专用设施。

整个古战道具有藏兵运兵、快速传递情报以及充分运用声学监测敌情的作用,立体展示了霸州古代军事文化的厚重与久远,堪称军事史上奇迹,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古霸州的悠久历史,鸿篇巨制,翻开霸州宋辽古代边关的恢弘史诗,娓娓道尽宋辽边关文化和杨六郎镇守边关的历史!而现在,全新的霸州是一幅鲜活有趣、动感十足的水墨重彩画卷、一幅堪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现代版益津古郡嬉水赏游图。更是霸州向世人展示并精心设计的一张城市新名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