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归国35年记新华社新媒体
视频由李云镜、锋暴录制;新华社记者倪元锦剪辑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记者倪元锦)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今年,中国原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从海外重新引入“归国”已有35年。
麋鹿“回家”后,一直在繁衍壮大。截至年9月,生活在中国的麋鹿总数量达到余头,在全国24个省区市已建立81个麋鹿迁地保护种群(野外放归地或饲养点)。
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汪松是“麋鹿归家”的推动者和亲历者。汪松说,麋鹿是全世界个物种重引入项目中,较为成功的15个之一。
“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一个国家的事,不是一个物种的事,也不仅仅是生物学的事,是几代人持续跨国、跨文化合作的事业。”汪松说。
麋鹿,俗称“四不像”,为湿地物种,起源于距今万年至万年前,是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其珍稀程度可与大熊猫媲美,因地理和气候适宜,曾广泛分布在中国东部江河湖泊等湿地环境。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新华社发李欣摄
南海子湿地所在的永定河流域,是麋鹿的天然繁衍地。年,永定河水患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墙,一部分麋鹿被饥民猎杀果腹。年,麋鹿又因战火遭到掳猎,在大兴南海子野外栖息地灭绝。20世纪初,英国人贝福特公爵将18只麋鹿收集到乌邦寺庄园散养,使麋鹿种群得以延续。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一些动物学家呼吁“麋鹿归家”,得到了十四世贝福特公爵的积极响应。年,漂泊海外的麋鹿回归中国,引入到南海子故里。
汪松认为,麋鹿重新引入中国35年间的保护和科研成果,表明中国在认真地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认真地建设生态文明、丰富野生物种。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严旬介绍,中国麋鹿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引种扩群”和“野外放归”。
年,中国第一次重建野生麋鹿种群,30头麋鹿由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运抵湖北石首进行野化放归前适应性训练。此后,陆续有多批次麋鹿被科学放归野外,建立了多个野生麋鹿种群,麋鹿再无灭绝之虞。
种群衰退现象一直是麋鹿长久生存的潜在威胁。历史上,麋鹿经历了分布区退缩、种群数量下降,不可避免地损失了基因多样性。
对中国几十处麋鹿迁地种群调查和分析表明,动物园、湿地公园等种群数量较小的迁地种群,存在饲养的麋鹿个体少、近交程度高、死亡率高等问题,部分小种群消失。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新华社发李欣摄
近年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持实施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采集项目。中心主任白加德介绍,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南北跨度”“四季覆盖”的麋鹿监测数据采集,改变了以往单纯靠行为观测的方式,为判定濒危动物健康状态提供科学数据的指标体系,是构建麋鹿种群健康数据库的基石。
随着科技进步,科研人员在麋鹿生态学、生理学、行为学、病理学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麋鹿研究正逐步从宏观向微观发展,由麋鹿普通生物学向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向拓展,为麋鹿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积累基础资料,为麋鹿远缘基因交换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种群可持续发展建立物种基因库。
白加德建议,未来麋鹿保护需要一套保种机制加一套野外种群野放、野化保护的机制,使得其自由生活、自我繁殖、自我淘汰。两套机制并行,可保证种群不灭、多样性不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