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含有龙的地名众多,可以组成一条
北京城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元、明、清三朝的都城,留下了许多带有“龙”的地名,粗略统计一下,就有二百多个。
其中,有的是街巷胡同,如龙头井街、龙家胡同、上龙巷等;有的是乡村镇,如青龙桥镇、龙背村、龙湾屯等;有的是名山胜水,如九龙山、蟠龙山、龙骨山、大龙河、龙潭湖、白龙潭等;还有的是寺庙宫观,如龙王庙、龙泉寺、回龙观等。
如果我们再稍加总结分析,就会发现北京的一些带“龙”的地名居然可以组成一条“地名龙”!
晚清定的国旗——黄龙旗在已经消失的龙地名中,甚至还有一处地名叫做“一条龙”,即今天崇文区的山润口街。虽然一条龙已不复存在,但现存的龙地名还是可以组成今天的一条龙。
那么,北京城的这些可以组成一条龙的地名有哪些呢?
首先是龙头。大兴县礼贤乡有个村庄,相传是明朝建立的,名字就叫“龙头”,这个村名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这个庄的北面有一道沙岗,是历史上永定河泛滥淤积而成的。这道沙岗高四、五米,占地十余亩,横卧如龙,人们遂称其为“龙身”。
后来,人们在沙岗前建了一座庙,庙前有两个泉,如同龙眼。后来庙的周围渐渐形成村庄,就以“龙头”作为了名字。
另外,西城区有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斜街,名字就叫“龙头井街”,据说这条街原来有一眼水井,叫“人头井”,井的附近有座古庙,香火不太旺盛。清朝时有一年大旱,雨贵如油,但人头井的水却一直很旺。
有一天有人来井上提水,发现井里有一个龙头在晃动,好像正在吐水,消息传开,人们争相观看,从此人头井便改名为“龙头井”,原来的古庙也改为祭祀龙王的庙,香火大盛。
龙头上应该还有龙嘴、龙眼、龙角和龙须。没关系,咱老北京城除了不见龙角以外,还真有龙眼、龙嘴、龙须的地名。
昌平县高崖口乡小骤村有一处常年吐着甜水的泉就叫“龙眼泉”;门头沟区大峪南附近有一座水库,名字叫“龙口水库”;而崇文区则有著名的“龙须沟”。
龙须沟在解放前是一条污物漂流、蚊蝇孽生的臭水沟,解放以后,人们对它进行了彻底的整治,使之成为了一条清水沟,作家老舍便以此沟的变化为题材,写下了著名的《龙须沟》剧本,后拍成电影,龙须沟更是让世人所熟知。
虽然现在的龙须沟已改造成了地下暗河,但其周边新兴的街道和居住区却仍以它的名字命名,如龙须沟路、龙须沟北里等。
龙头长在龙身上,北京的龙地名中,与龙身有关的地名有龙背村、龙骨山。
龙骨山是驰名中外的一座山,在房山区周口店西,因山上盛产中药龙骨而得名。
这些龙骨是怎么来的呢?
众所周知,大约在60万年前,在这座山上的天然洞穴里,居住着一种原始人类——“北京人”;距今约10万年前,这里又有“新洞人”活动;距今约前,“山顶洞人”也生活在这里。
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都是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他们死了以后尸骨存留在洞穴中变为化石,同时,他们捕杀的大量动物的骨骼也在洞穴中堆积变成了化石。由于古人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将这些化石误认为龙骨遗骸。
龙身有了,龙应该还有龙爪,在北京的地名中,也有两个关于龙爪的地名,一个是宣武区的“龙爪槐胡同,在陶然亭公园西边;一个是朝阳区的“龙爪树”,在小红门北。这两个龙地名的由来,都与树形有关。
好了,既然北京的龙地名中有龙头、龙口、龙眼、龙须、龙骨、龙背、龙爪,这不就是一条“地名龙”了吗?
本文参考自:《老北京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