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浙江新闻客户端

浙江省嘉善市姚庄镇横港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资料图

当前,浙江省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关键时期,河湖水域既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生态空间,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必须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通过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推动河湖治理从水安全向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多维度系统治理升级,让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最具潜力的城乡绿色发展增长极。

一、浙江省河湖治理保护工作历程和主要成效

浙江省河湖治理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年,以防洪保安为主要任务,实施了“一轮治太”、“三江治理”、“千里江堤”等工程,全面提高了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以及重要城镇的防洪能力;年至年,以生态河道建设为主要任务,治理重点从“大江大河”转向“门前小溪”,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了以改善农村水环境为主要任务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吹响生态治河的号角;年至年,以安全、生态、美丽、富民为主要目标,以区域或流域为单元,加快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水岸同治、综合施策;年至今,以实施美丽河湖和幸福河湖建设为主要任务,通过与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工作,我省的河湖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我省完成河湖治理投资余亿元,治理河道0余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中小河流堤防达标率提高至77%。各地结合堤防建设,同步贯通沿江(河)公路、滨水绿道余公里,钱塘江、瓯江丽水段、苕溪等主要江河及其重要支流已基本形成美丽生态廊道,大幅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截止到年,“国考”、“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分别达98.1%和94.6%,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2.9%,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6个,3A级以上涉水景区余处。“活水进城”“清水绕村”的景象在浙江大地随处可见,促进城乡人居环境作用明显,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是“美丽河湖”转化为“美丽经济”的效应凸显。美丽河湖建设实施三年来,已建成省级美丽河湖条。柯城石梁溪、开化马金溪沿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德清蠡山漾刘家桥港沿岸布置田园水街开发江南水乡民宿。通过将河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民宿、生态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产业的发展,美丽河湖逐步转化为城乡发展、惠民富民的经济优势。

二、河湖治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短板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我省河湖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任务要求,仍然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河湖防洪排涝能力对照更高标准水安全保障要求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有待提高,表现为堤岸结构单薄,拦河堰坝、桥梁设置不合理造成行洪不畅,应对超标准洪水能力不足;平原河网行洪和调蓄空间不足,部分城市新区未得到有效保护,排涝能力不足。防洪保安能力仍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二是水生态水环境质量对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存在不少差距。河湖治理系统性不够,治理理念与治理模式还需要不断创新升级。部分山区性河流生态基流保证率不高,生态流量长效保障机制尚未系统建立;沿海平原河网水体流动性不足,农村河湖和小微水体水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甚至呈现反弹势头。

三是河湖管理能力对照更高效能的水治理现代化要求仍不相适应。河湖管理基础工作还较为薄弱,特别是数字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缺少自动化监测感知能力,水域岸线空间与国土空间一张图也尚未完全融合;公众护水受众面不广,问题反馈机制不成熟,内驱动力不足,“四乱”问题时有反弹;联防联控、共治共保、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工作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四是河湖治理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索。河湖治理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诗路建设融合度还需要提高,滨水亲水便民公共开放空间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河湖生态价值转换通道需要进一步拓展,河湖生态红利转换经济红利与富民优势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的建议

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既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核心内涵,突出水安全提升、水生态保护、水宜居便民、水文化引领、水经济助推、水管理提升,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一是要强化系统治理,高效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利用。全面推进河湖长制,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积极履行巡、护、管、治等职能,实现河湖空间系统管控。以“治”“保”“还”“减”“护”等综合措施,对生态过载的河湖实施治理与修复,保障河湖生态用水,退还河湖生态空间,建立健全河湖修养生息的长效机制,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把幸福河湖建设与滨水地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城乡有机更新等结合起来,最大程度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保障幸福河湖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强宣传,让系统治水、整体推进的治水管水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共识,加强公众参与治水的意识,成为人的行动自觉。最终实现河湖治理从“碎片化”走向“一体化”,变分散治理、分段管理为协同治理、统一管理。

二是要坚持人民至上,高水平推动河湖资源保护利用综合改革。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河湖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供水、水生态改善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不断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扩大水量、水质、水生态的有效供给。探索研究河湖治理GEP核算机制,把河湖治理成效价值化,推动河湖治理“稳定投入、持续健康、有效输出”良性循环。探索建立“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政企合作机制和政策运用机制、体现“两山”理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水资源为核心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水权交易机制、以“河长制”为主体的执法监管机制和问责考核机制、以流域公司为标志的市场化机制和资金平衡机制等。通过机制创新形成一批有浙江特色,又有推广价值的改革成果。

三是要突出数字赋能,高标准打造“智慧”河湖管护示范样板。聚焦省市县乡四级河湖库保护业务需求,通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智能监管、公众参与”,搭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做到河湖水域监管全天候、全覆盖;重塑河湖保护管理业务架构和管理制度,构建“一个全覆盖的河湖保护数据库,一张全要素的河湖保护地图,一个高智能的业务中台,一套全域幸福河湖场景业务应用”组成的浙江省河湖库保护数字化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全要素智能联动管控的空间感知体系、工程全生命周期覆盖管理的安全体系、流域区域数字孪生体系、“美丽+”多功能融合的数字基建体系,提升河湖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面向公众的幸福河湖数字服务体系,使“幸福河湖”成为一个“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让企业、群众和基层能够多点、就近、实时享受服务,真切感受到“服务就在身边、服务就在掌上”,最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第五期中青二班第一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8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