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20余载,北京市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
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本市已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全部规划目标任务。20余年治沙,万亩林海拱卫京城,阻挡了风沙,发挥出生态效益,又为京郊村民提供了大量绿色就业岗位,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春天的昌平十三陵林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山区森林覆盖率增19%
大风起兮,沙尘如瀑,曾是京城市民挥之不去的春日记忆。年第一次沙化普查时,全市沙化土地面积达到87万亩,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的沿河两岸和南口、康庄两大区域被称为“五大风沙危害区”。同时,本市还面临着来自西部、北部等风廊带来的外省输入性风沙威胁。
京津风沙源治理起始于年。是年春,北京在两个月内就遭受8次强沙尘暴和4次扬沙天气。6月,一场旨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工程区开始了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搏斗。
一期工程于年正式实施,12年时间累计造林营林万亩,植树1.5亿株。年,二期工程规划获批并接续实施。20余年来,万亩林海为京城筑起抵御风沙的绿色防线,截至年底,首都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比年增加19个百分点。
首都沙化土地下降六成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版图,既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也是北京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工程开展20余年来,沙化土地“应绿尽绿”,有效逆转了沙化扩展势头。
据本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首都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实现治理,全市沙化土地较建设初期减少了51万亩,降幅近60%,而荒漠化土地面积仅剩5.5万亩,且全部属于轻度荒漠化。
风沙走了,蓝天来了。本市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从工程实施初期的年均13次,减少到近年来的年均2到3次,由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加强区变为减弱区。PM10浓度下降65%,从每立方米微克降至56微克。此外,茂盛的植被根系锁住了宝贵的水资源,每年可减少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54.3吨/公顷。
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不仅提升了森林质量,更实现了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据研究估算,工程区的乔木和土壤碳储量达到余万吨,相当于累计吸收二氧化碳余万吨,累计释放氧气余万吨。工程区内乔木碳汇量余万吨,20年来碳汇量增长%。
5万余人实现绿岗就业
多年的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措施,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逐年恢复。近年来,青头潜鸭、白鹤、黑鹳等珍稀动物现身京郊山林,槭叶铁线莲、北京无喙兰、北方鸟巢兰、铁木种群等珍稀、濒危植物也相继被发现。
京津风沙源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农村的发展理念、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的转变。据统计,工程总共助力5万余人绿岗就业,人均年收入增长近十倍。
工程区共发展经济林果50万亩,果树、花卉、蜂业和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也推动了中药材、林下经济等后续产业以及加工、贮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原标题:万亩林海筑起绿色防线)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朱松梅通讯员方昊
流程编辑:U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