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经历千年风雨,见证百年荣辱果爸爱
我国四大古桥中,卢沟桥的名气应该算是最大的。
今天,尽管卢沟河缺水了,虽然卢沟桥已经退役了,但是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为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千年古桥——卢沟桥南宋淳熙十六年(年)六月,卢沟桥始建。
卢沟桥桥下河床铺设几米厚的鹅卵石和石英砂,整个桥体砌筑其上十分坚实稳固。
卢沟桥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有利于流水行洪。
卢沟桥桥面两旁有石栏杆,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石狮子。石狮子大小不一,数量众多,千姿百态。而小狮子多雕于隐蔽处,故明代即有“卢沟桥的狮子一数不清”的歇后语。
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古时,每当黎明皓月西沉之时,月华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所以“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纷纷为卢沟桥吟诗作赋,留有不少精彩诗篇。
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这样写道:
河分桥柱如瓜蔓,路入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卢沟桥落日元代的陈孚《卢沟晓月》有诗云:
长桥弯弯抵海鲸,河水不溅永峥嵘;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月。道上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鬃湿;忽惊沙际影摇金,白鸥飞下黄芦立。
明代张元芳所作的《卢沟晓月》这样写道:
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残。天没长河宫树晓,月明芒草戍楼寒。参差阙角双龙迫,迤逦卢沟匹马看。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
明代邹缉《卢沟晓月》诗曰:
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露微光;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
明代杨荣有诗:
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廖落曙光寒。
黎明前的卢沟桥明正统年间礼部尚书王英曾经如此描绘卢沟桥:
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直入早秋;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
明隆庆进士于慎行诗:
束发承恩禁苑游,乡心今夕渡卢沟;千峰过雨官桥暮,廿载飞尘客兵秋;驿路行分三辅界,宫云回见五城楼;车中却听浑河水,阅尽归骖日夜流。
明朝金石家兼书法家顾起元诗中有这样的佳句:
最是征夫望乡处,卢沟桥上月如霜。
乾隆御书“卢沟晓月”号称中国历史上作诗最多的人乾隆帝,特别钟情卢沟桥,不仅在桥东头亲笔题写“卢沟晓月”碑,还为卢沟桥作诗多首,不过基本上都是附庸风雅之作。
我们更为熟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创作的五幕话剧《卢沟桥》和词曲作者均不详的歌曲《卢沟桥歌》。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国家存亡在此桥!
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史称“卢沟桥事变”。
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华民族多少优秀儿女前赴后继,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胜利。
年8月21日,奉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之命,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一行,由南京飞抵湖南芷江,在七里桥进行乞降会谈。
“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
抗日战争起于卢沟桥,止于七里桥。也许,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卢沟晓月桥犹在,烽火狼烟日未远。今天,我们虽然在和平年代里安居乐业,但卢沟桥梁上依稀可见的累累枪痕弹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警钟长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