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水利汇汹涌奔腾怒出名,一冲千里钻
江河水利汇
WATER
海河
河系概况
WATER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水系古时统称”九河“,宋朝时,海河干流为界河下游段,金、元时改称直沽河、大沽河。海河这个名字始见于明末。直到清代,直沽河等名称才逐渐被海河这个名字所取代。
海河流域,一般包括海河、滦河两大水系。流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3%。单指海河水系(扣除滦河水系,但包括徒骇、马颊河流域在内),流域范围:西起山西高原,北到内蒙古高原,东临渤海,南抵黄河北堤。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WATER
海河流域属暖温带半干早、半湿润季风气候。虽濒临渤海,但渤海为一内海,对气温影响不大,因此大陆性气候显著,气温变化较急骤。
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4一14℃,10℃等温线大致自河北省东北部的山海关、绕北京市北侧,再转向西南,穿过流域,1月平均气温为一2~-9℃,7月平均气温除较高山地外,都在20℃以上。大部为23~27℃。
海河流域年降水在中国东部沿海各流域中是最少的,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多在~毫米。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降水最多,年降水量为~毫米,形成一个弧形的多雨带。多雨带内又有几个多雨中心,如蝉房、獐、漫山、铁岭口、坡仓等地均位于多雨中心处,年降水约在毫米以上。燕山以北,太行山以西距海较远,又处于背风坡,年降水仅~毫米。如蔚县、张家口均在毫米左右。河北平原各地年降水量为~毫米。但在冀县、衡水、深泽、束鹿一带仅~毫米,是海河平原降水最少的地方。
流域文化
WATER
海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并在元、明、清三代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远在万年前的洪荒时代,海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在永定河支流桑干河流域发现了小长梁遗址、马圈沟遗址,距今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60-70万年以前,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生活着原始人类,我们称之为“北京人”。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海河流域从永定河的上中游到漳卫河的上游都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至前年,海河流域内,新石器遗存主要有:山西鹅毛口石器遗址,河北磁山遗址,河南安阳后岗遗址和山西蔚县三关等遗址,分别分布在永定河支流桑干河、子牙河支流滏阳河、漳卫南运河支流卫河上。磁山遗址,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0多年前,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植被生态
WATER
海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不大,但流域各部分也有差异,永定河、滹沱河及浊漳河上游,山势陡峻,盆地内黄土广布,这里除高山地区有零散的森林分布外,植被覆盖度较小,再加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成为海河流域几个主要的泥沙源地。
大清河及滏阳河上游地区为太行山迎风坡,山高坡陡,降水丰沛。原来森林茂密。植被覆盖度高。这里黄土分布虽较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几被破坏殆尽,致使60%以上的面积成为光山秃岭,人为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采取了封山育林等一系列保护植被的措施,山上残存的次生林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新植林面积也在逐年增加,水土流失现象逐渐减轻。
潮白、蓟运河中、上游在燕山迎风坡,降水较多,黄土分布少。海拔米以上的山地有成片森林,米以下地区为次生林和灌丛草坡、植被生长情况较好。其中长城以北的植被覆盖度大于长城以南,下游燕山丘陵坡地区多灌草丛,植被较差。由于海河流域植被援盖度较小,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海河也因此成为一条多沙的河流。
图片来源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