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汇聚19条河流被誉为北方水城,未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九河末梢”汇聚19条河流
通州区有着多年建置史,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通州区属于永定河、潮白河的洪积冲积平原,地理位置处于“北京湾”下方。这里地势低洼,多河汇聚,自古有“九河末梢”之称,区内19条河流汇聚,河道总长公里,被誉为“北方水城”。明清两代这里已发展成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为拱卫、建设、安定京城作出重要贡献。
境内各河流分属海河流域的北运河水系和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87%;潮白河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13%。根据北京市第一次水务普查成果,通州区境内4级以上流域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计26条,境内河长公里。
城市副中心范围主要涉及河道有温榆河、北运河、潮白河、运潮减河、通惠河、小中河、中坝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镜河、减运沟、翟减沟、小盐河等。除运潮减河、潮白河、翟减沟属潮白河水系外,其余均属北运河水系。
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北运河(通州段)实现通航,基本实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通州堰”系列防洪体系,全区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50%。日前,《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与水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到年,城市副中心将基本建成与自身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水务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一堰、十河、三网、多点”的水环境格局,以水兴城重塑城市,打造水城共融生态城。《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六大领域重点任务。
1
补强供水短板,构建“多水源、多水路”的水源保障格局
《规划》明确了年通州区的供水格局。按照相关规划,通州区规划构建“多水源、多水路”的水源保障格局,水源以南水北调中线水、密云水库地表水、南水北调东线水等外调水源为主,本地地下水为辅,年城镇公共供水占有率达%。规划分为北区、南区、西区三大供水分区,在外调水具备条件下,通过“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模式,推动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
“十四五”期间,南水北调中线外调水源优先保障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城市副中心将扩建南水北调通州第二水厂。完善副中心供水管网建设,新建供水管线约公里,改造供水管线4.9公里及附属设施,持续推进管网覆盖地区自备井置换,提高市政供水能力和范围。
加大外调水利用量。根据市级“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先期实施第二道输水水源环线东干线—城市副中心调水干线工程,沿潮白河新建供水管线,连接怀柔水库至南水北调通州第二水厂、亦庄调节池。
亦庄新城台马板块通过新建管网,扩大亦庄地表水厂供水范围,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扩大南水北调通州第二水厂供水范围至台湖镇、宋庄镇。城市副中心范围内的永顺、梨园、张家湾镇等村庄,通过供水管线改造和自备井置换,纳入市政供水范围;亦庄新城台马板块内的台湖、马驹桥镇部分村庄,通过扩大亦庄水厂市政供水范围纳入;其余地区仍以本地地下水为主,通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农村饮用水提升改造,提高集约化供水水平,保障乡镇供水安全。
2
加快水系治理修复,构建“一堰、十河、三网、多点”的水环境格局
继续实施污水治理,加大再生水利用。期间,基本实现城市副中心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副中心规划新建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工程(一期)和配套污水管线工程,以及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工程(一期),开展碧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工程的前期论证,新增污水处理(再生水)能力8.2万m3/d,进一步提高城市副中心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改善城区雨污合流溢流问题。
同时,加强镇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成漷县镇、台湖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建改造工程,新建马驹桥第二再生水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6万m3/d;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探索使用分布式、集装箱式等污水处理设施。
在水系治理及生态修复方面,加快实施河道景观提升工程。实施萧太后河下段、通惠河上段、玉带河等骨干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形成连续贯通的生态滨水岸线,提高滨水空间品质,改善滨河人居环境。
同时,分期实施水网工程建设,构建“一堰、十河、三网、多点”的水环境格局。完成城北水网一期、两河水网一期工程,加快实施城北水网二期、两河水网二期工程,推动实施城南水网台马片区、漷牛片区及于永片区内的骨干沟渠水网工程建设,对水网内的乡镇骨干排涝河道翟减沟、减运沟等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实现温榆河、北运河、凉水河等重要补水河道与水网片区内沟渠有效连通和循环流动,改善乡镇水环境,提高镇村地区的排涝能力。
另外,还将积极配合实现北运河全线通航。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配合实施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杨洼船闸工程及沿线码头建设,打造城市滨水生态休闲体系,努力把大运河北京段打造成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金名片。
3
完善防洪防涝体系,加快建设“通州堰”
加快城市副中心“通州堰”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配合完成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协助推进潮白河综合治理工程和温潮减河工程建设,实施北运河北关闸—京秦铁路桥段3公里堤防规划建设,保障城市副中心年一遇防洪安全。
“通州堰”防洪工程体系借鉴了中华民族传统治水中利用“堰”分泄洪水的理念,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统筹考虑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构建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防洪体系,通过分洪、蓄滞等措施,从城市副中心外围分流洪水,减小直接流经城市副中心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将城市副中心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为年一遇。此外,城市副中心上游规划建设的温榆河公园蓄滞洪区,总蓄洪量达万立方米,可滞蓄清河、温榆河洪水,规划实施后可进一步提高副中心防洪安全保障。
同时,加快实施城市副中心主要排涝河道综合治理、规划蓄涝区及排涝泵站建设,提高城市副中心排涝能力。配合完成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镜河北段工程,推动实施通惠河二期(永通桥—通惠桥)、玉带河(六环路—萧太后河)、萧太后河(区界—京哈高速、东六环—凉水河)等9条排涝河道综合治理,治理总河长约37.6公里,提高副中心区域整体排涝能力。加快城市副中心老城区新华、中仓、北苑、玉桥等街道及永顺、梨园地区主要道路雨水管网、雨水泵站达标治理和升级改造,提高雨水排除能力。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将综合采取“渗、蓄、滞、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到“十四五”末,通州区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达50%。
期间,将继续实施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支持海绵城市技术在各类新建或改扩建项目中的广泛应用。文化旅游区源头减排项目以海绵型道路和环球主题公园为主;运河商务区以“绿灰结合”的海绵措施、分散初期雨水调蓄池建设为主;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环境提升等工程开展海绵型小区、海绵型家园建设,重点针对合流制溢流污染以及内涝积水点等问题进行海绵化改造。
在智慧水务建设方面,构建“一网(水务基础设施网络)、一中心(信息中心)、一平台(业务应用平台)、三体系(标准规范、安全保障、运行维护体系)”。初步搭建涵盖防汛预警、水资源调配、供排水管理、海绵城市管理、行政办公等业务平台。
4
公共机构带头,逐步实现节水器具“全覆盖”
在农业、生活、工业、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领域节水方面,《规划》提出各种措施。其中,交通客运站、综合性购物中心、星级宾馆、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带头使用节水产品,逐步实现节水器具“全覆盖”。
园林绿化推进精细化用水管理,配套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尽快实现用水“全计量”“全收费”;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加大再生水、雨洪水、河湖水利用推广力度,园林绿化用水逐步退出自来水及地下水灌溉。
建筑业重点加强施工现场用水管理,积极采取帷幕隔水等新技术、新手段限制建筑工程施工降水;施工降水应优先应用于施工现场和城市景观用水,严禁直接排入污水管网。
5
强化水务监管,深化水务改革
强化河长履职尽责。进一步完善河长制制度体系,压实河长责任,强化河长履职,持续开展“清四乱”和“清河行动”,及时协调解决水体漂浮物、沿岸垃圾、污水直排等问题,确保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科学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等水生态空间范围,扎实推进勘界钉桩,加强水与其他生态空间要素一体化统筹治理,加强涉水空间的目标管控、过程管控。
深化水务改革。包括加快完成14家基层水务所经营乡镇集中水厂运营管理改革,逐步统合,由区属国企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和供水安全保障等。
6
与北三县形成治水护水合力
在区域协作方面,《规划》提出四项内容。
供水互联互通。规划城市副中心调水干线工程预留北三县分水口,为北三县提供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条件;规划北三县输水工程建议在通州境内预留分水口,为南部于家务、永乐店等乡镇提供南水北调外调水源条件。
潮白河协同治理。考虑到潮白河为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间的省市界河,为重要城市生态屏障和区域协同发展纽带,建议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同步实施潮白河综合治理工程,实现规划防洪标准;建议统一入河排放标准,北三县全面消除潮白河入河排污口,排入潮白河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指标达到北京市地标B类要求,满足潮白河地表水IV类水质排放要求。
实现北运河通航。优化调度北运河干流沿线闸坝,加强水资源统筹调配,实现北运河全线通航,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建立联动机制。通过联合共治、水量协调等方式,形成治水护水的合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