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北京带福字的老地名
◎户力平
春节时人们贴春联、贴“福”字、挂红灯笼,一派喜庆的节日景象。而贴“福”字谓之“迎春接福”,以视“迎福”“纳福”“福入家门”之意。
在数以万计的北京地名与景观中,曾有百余处以“福”字而命名,颇有吉祥之意,既是北京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老北京的历史符号,而今尚可寻踪的仍有数十处。
幸福大街北段曾名柴市口
乘地铁7号线,到广渠门内站,向西步行不远,便看到“幸福大街”路标。由此向南,便是京城颇有名气的幸福大街。
据《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幸福大街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往南经体育馆路到火桥北里。其北段明代有柴市,聚集许多经营木柴的商贩,故称柴市口。清代逐步改为以煤炭做饭取暖后,柴市逐渐消失。乾隆年间此地建起一座火神庙,所以民国初期邻近的街道被称为火神庙街。其南段多为义地、苇塘和农田。年前后这条路泛称火神庙大街,但只是一条南北走向、宽不过四五米的土路。
年在火神庙大街南段东侧建起一片平房,形成居住小区,为了纪念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和因当时比较流行的“幸福生活万年长”之提法而称“幸福村”。年在其北部的南极庙后街建起一片住宅楼,使这一带有了城市的景象,因南邻幸福村而称“幸福大楼”,简称“幸福楼”。
年市政部门对这一区域的道路进行整体改造,在合并多条街巷的同时,将道路加长,加宽,并铺筑成沥青路,使昔日的土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街,因南段邻近“幸福楼”而称“幸福大街”。此后该街南侧所辟街巷称“幸福东街”“幸福南街”。
走在宽敞的大街上,但见车来车往,两侧多为高楼大厦,难以想象60多年前曾是一条乡间土路。
过了幸福大街与培新街交会处,见有“幸福巷”的路标,于是寻街而入。这是一条只有四五米宽的小巷,两侧多平房。
据《崇文史话》载:幸福巷这地界原称八圣庙,因庙建于高坡之上,也称八圣高庙。清代《京师坊巷志稿》有“八圣庙,井一,有南极观”的记载。该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庙内供奉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八圣之像,故名,清末民初香火盛极一时。年4月,奉系军阀进入北京,张作霖下令在京城周边修筑多处营房,由此众多古建筑被拆毁,八圣庙也未能幸免。此后这一带多为菜田和坟地,而居民以种菜、看坟、拉洋车为主。20世纪50年代在此兴建居民区,使环境大为改观,年整顿地名时,因西通幸福大街而定名“幸福巷”。
福祥胡同地处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北侧,乘地铁6号线至南锣鼓巷站,出E口后进入南锣鼓巷,北行不远,就到了福祥胡同东口。
这是一条不算宽敞的胡同,但明代已经有了,当时属昭回靖恭坊,因胡同内有福祥寺而称“福祥寺街”。而福祥寺建于明正统元年(年),是武姓太监为英宗祝寿舍宅而修。但《顺天府志》则记为福祥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年)敕建,正德三年(年)、万历四十一年(年)重修。“福祥”二字典出《周礼·春官·大祝》:“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即吉祥顺利之意。
清雍正二年(年)平定青海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改为喇嘛庙,更名宏仁寺,时有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等建筑。清朝属镶黄旗,《乾隆京城全图》改“街”为“胡同”,称福祥寺胡同,宣统时称福祥寺。民国后沿称。年整顿地名,去“寺”字称“福祥胡同”。
纳福胡同位于东城区景山东北侧,北接东板桥街,向东拐后与嵩祝寺相连,“纳福”之名据传是由“内府”谐音而来。
明代设有内府二十四衙门,供用库为其中之一,“掌宫内及山陵等处内官食米及御用黄蜡、白蜡、沉香等”。清代属皇城,乾隆年间称内府大街,宣统时称内府库。民国三十六年(年),京兆尹薛笃弼为取吉祥之意,将“内府”谐音为“纳福”,始有“纳福胡同”之名。“纳福”为享受福分,迎祥得福。现胡同内多为民居,绿树掩映,古朴而宁静。
福绥境街道以“福绥境大楼”闻名是北京第一栋安装电梯的居民楼
福长街位于西城区东南部,且派生出福长街头条至六条及福长巷。“福长”二字出自《诗经·小雅》:“君子万年,福禄宜子。”为祝贺之吉辞,意为福禄长久,即世代高官富贵。
乘地铁8号线在天桥站下车,西行不远,便是南北走向的福长街,其西侧自北向南为福长街四条至六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记载:福长街北起永安路,南至南纬路北侧,与福长街头条、二条、三条、北纬路、福长街四条、五条、六条相交。
年民国时期,官方出卖先农坛外坛,年拆除坛墙后,将大片空地按中国传统的吉祥字序“福”“禄”“寿”三字划定街巷名称,分别称“福长街”“禄长街”“寿长街”,并在各主街地区范围内又划分为若干小胡同称为“条”。福长街附有头、二、三、四、五、六条。而今头条、二条、三条已拆除,建成住宅小区。
据一位老先生介绍:这里曾有天桥三角市场,集中了十几家茶馆,曲艺演出主要集中于此。不少名家都曾在这里献艺,如评书演员连阔如、北京琴书名家关学曾、西河大鼓名家刘田利、王艳茹、蔡连贵等。
儒福里位于西城区南部,陶然亭路北侧,由两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合成。其地域清代称大猪营。《京师坊巷志稿》称东珠营。民国时称猪营,也称东猪营,属外四区。民国初期通县电话局局长王席儒在此买地建宅,起名“如福里”。因抗战期间王席儒曾掩护过董必武同志,故董必武赠书“儒福里”三字给王席儒,后被王家刻在了巷子西端的门洞上。其门洞内侧刻有“碧云西拱”四字横额,东门洞上刻的是“紫气东来”。由此可见“儒福里”原本是宅院的名字,而非街名。年整顿地名时,将此街称为“儒福里”。
此地原有一座观音院过街楼,坐落在官菜园上街和儒福里之间。过街楼是横跨于街道上的门楼式建筑,下面是门洞、门洞上方建有带顶的走廊可供通行。这座过街楼坐北朝南,上部是三开间亭廊式建筑,下面为灰砖砌筑的拱券,门洞可供车马通行;下扇为条石,券顶上砌一圈花檐,檐上有匾额,南面书“觉岸”,北面写“金绳”,均为清道光十年(年)所刻。只可惜年8月随着儒福里的拆除而消失。据说它是北京城内唯一保留下来的过街楼。如今这种过街楼在门头沟、房山的古村落里还能见得到。
福绥境位于西城区北部,乘地铁2号线到阜成门站,出B口往北走宫门口二条,至鲁迅博物馆,再往东北不远,就来到福绥境胡同南口。这也算是北京小有名气的一条胡同。明代称井儿胡同,属朝天宫西坊。清代称苦水井。因此地有一水井,水质苦涩,故名,为正红旗地界。民国时期,一位官员在此买下一座宅院,但他嫌“苦水井”这个名字不好听,也不吉利,遂从先秦《诗经·国风》中的“乐只君子,福履绥之”,遂将“苦水井”谐音为“福绥境”,意为快乐的君子,能以善心或善行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20世纪50年代初此地属内四区管辖,年成立福绥境办事处,年设福绥境街道。年西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时,该街道并入新街口街道。
福绥境街道以“福绥境大楼”而闻名,建于年。站在福绥境南口观看,显得格外高大,因为周边都是平房。这座大楼呈“Z”字形,虽然只有8层,却是北京第一栋安装电梯的居民楼,体量宏大而端庄。当时北京城流传着这么一个谚语:“中国当论北京,北京则看西城,西城且看福绥境(大楼)。”而今这座具有时代印迹的建筑已被列入第一批北京市近现代历史保护建筑名录。
万福巷位于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也就是前门的西南方不远。据《西城史话》载:万福巷东起石头胡同,西至陕西巷,长80米。清时称万佛寺湾,因胡同呈弯曲状得名。年时改称万福巷,因万佛寺而得名。该寺坐落在胡同北侧,为佛教寺庙,始建年代不详,格局有前殿、大殿、后殿以及钟鼓楼,各殿内均有大量的佛、菩萨等造像,号称“万佛”。其主体毁于20世纪60年中后期。现为居民大杂院,各殿建筑遗迹已逐渐消失。
景福阁乾隆时期称昙花阁
福海是圆明园最大的湖泊,初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叶。圆明园初为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雍正)的赐园,胤禛即位后遂予以拓展,并令人仿照传说中的东海仙境在东湖中造景,并取徐福海中求仙的寓意,赐名“福海”,以求福如东海,长生不老。
从圆明园遗址公园西南侧的藻园门入园,一路向东,至正大光明殿遗址,再向北,便来到福海景区。远远眺望,其中央有用嶙峋巨石砌成的三个小岛,雍正时期称“蓬莱洲”。雍正皇帝还御书“神州三岛”“日日平安报好音”“瀛海仙山”之额。乾隆皇帝将其改名为“蓬岛瑶台”,并御题“蓬岛瑶台”“镜中阁”“畅襟楼”“随安室”诸额。自咸丰十年(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以后,水系逐渐淤塞。年整修圆明园时得以疏浚,并恢复部分景观。冬天的福海,一派萧瑟之景。沿湖而行,显得格外幽静。
景福阁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顶,从东宫门入园,过德和园,向北不远,便登上景福阁。其前后各五楹,皆南向,有曲廊相通。乾隆时期称昙花阁,是一座六瓣莲花形的三层楼阁,为礼佛场所。咸丰年间被英法联军毁掉,光绪年重修时改建为景福阁。慈禧太后曾在此观雨、赏月,并接见外国使节。
置身于此,有居高临下之感,眺望昆明湖,冰面如镜,反着光亮,十七孔桥、南湖岛、知春亭也尽在眼底。若雨中登临此阁,定能领略烟雨蒙蒙,水天一色的美妙佳境。
天福巷改名定福庄因寺得名
天福巷位于朝阳区西部,乘路公交车到神路街站,往南而行不远便来到天福园小区。据《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载:天福巷东起芳草地西街,西至神路街。成巷于清代,初为土路,民国时取“天官赐福”之意称“天福巷”。“天官赐福”为古时吉语,即祈福消灾。亦用作对联常用语,即天官降福之意。该巷寓意居住于此可享“天福”。
走进天福园小区,向一路人询问天福巷在什么地方,他说天福巷早就拆迁了,现在的天福园就是由天福巷演化得名。在此转了转,有不少以“天福”而称的店铺。出了天福园向南不远,便来到日坛公园。
换乘公交车,一个多小时以后,便来到位于朝阳区中部偏南的定福庄。这里地处朝阳路,只见车来车往,其南侧便是中国传媒大学。据说修建地铁八通线时,其站位北侧不远便是定福庄,所以有人建议称“定福庄站”。但最终确定站名时,因该站北临北京广播学院而称“广播学院站”,后更名为“传媒大学站”。
据《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定福庄原有一座庙宇,名定福寺,村因庙得名。“定福”为气定神闲、安康吉祥、睿智儒雅之意。早年间这里有大面积的农田,附近村民以农耕为生。如今村落已消失,尚有定福庄东街、西街,定福庄东里、北里等道路及小区。
寻访福寿岭
意外发现“神秘”的福寿岭站
福寿岭位于石景山区中部,既是一座山岭之名,也是一个古村落的名字。作为山岭,福寿岭是西山褶皱山地的丘陵部分,最高峰海拔米。而作为古村落,村域背依福寿岭,面临金顶山路,因地处福寿岭脚下得名。
查阅《石景山文史》,得知“福寿岭”之名明代已形成。位于石景山模式口的法海寺第一代住持福寿,生于明建文二年(年),8岁那年出家。成年后游历名山古刹,遍访名师。正统元年(年),福寿来到京城,拜祖渊为师。正统四年(年),太监李童于翠微山建寺,英宗赐名法海禅寺,请福寿为法海寺住持。正统十四年(年),福寿奉英宗之命,兼任大功德寺住持。成化七年(年)十月二十二日,福寿圆寂。弟子们在法海寺以东为其建塔,是为福寿塔。自从福寿塔建成以后,福寿塔所在的山岭就被称为“福寿岭”,附近的村落也以此而称,寓意福寿安康。
乘路公交车到福寿岭站,下车后却不见村落,向过路人一打听,方知村子早已拆迁了。只能从公交车“福寿岭”站和“福寿岭南路”路牌所处的位置,大致确定“福寿岭”所在地。附近有个工地,走进一看,竟是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久闻1号线有个“神秘”的福寿岭站,想不到意外地看到。据一工人介绍,福寿岭站建于20世纪70年代,几十年来一直未投入使用。现在正进行更新和改造施工,将成为1号线运营线路的最西端站位。
从福寿岭乘路返回,在杏石口站换路,到北京射击场站下车,向西不远路北,便是福田寺西街。据石景山文旅委的朋友介绍,北京射击场所处位置是福田寺村故址,而村因寺得名。该村为东西向延伸,略呈不规则条状分布,20世纪90年代初有居民余户,今村落已消失。
福田寺始建年代不详,明《宛署杂记》《帝京景物略》对该寺均有记载,可见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香火旺盛,清代因失于管理而逐渐废弃。村西南为清嘉庆帝第四子和硕瑞怀亲王旻忻的墓地,俗称瑞王坟。其坐北朝南,有神桥、碑楼、朝房、宫门、享殿、月台、宝顶。民国时地面建筑被毁,仅存碑楼一座,现已修葺,但因封闭而未能参观。
五福堂为乾清宫柳姓太监所建庄园
因地铁8号线在此设站为人熟知
五福堂位于大兴区北部,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因地铁8号线在此设站而被人们所熟知。
乘坐8号线自北向南而行,半个小时后到达五福堂站。走出车站观望,已不见村落和农田,一派都市景象。沿着D口向西走,便是五福堂一号路。向一位老人询问五福堂村曾在的位置,他说就在这条路的两侧,并告诉我,他就是五福堂的老住户,而今已拆迁上楼了。于是我向他请教,这五福堂因何得名?
老人介绍说:“五福”是古代对寿、富、康、德和善终的俗称。清末皇家的南苑已荒废,朝廷准许招佃屯垦,不少人到这里租地建庄园,并给自己的庄园起个文雅的名字。这五福堂为大内乾清宫柳姓太监所建庄园,有六十多顷,并雇人为他耕种,为求吉祥而取“五福临门”之意称“五福堂”。民国时五福堂庄园被转给天津的一个军阀,年以后被没收充公,分给了贫雇农耕种。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有着户人家的村落,属红星区旧宫镇南小街村,而今村落已近消失,建成多处住宅区。
老人还告诉我,大兴区带“福”字的地名有十几个,除了五福堂,还有幸福村、福上村、福立庄、福善庄、太福庄、郑福庄、三福庄、定福庄、幸福路、太福街、福后街等。其中太福庄位于大兴区西北部,明初自河南洛阳有陈、孙、贺三户人家迁此落户,拓荒谋生,渐成村落,称太福庄。清初兵荒马乱,为求太平安定,故改称太平庄。村子呈矩形,主街为东西走向。年地名普查后恢复太福庄之名。清属顺天府大兴县黄村巡检司。年划归大兴县界,年随大兴县划归北京市。因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水源丰沛,历史上以粮食生产为主。
绘图、摄影/户力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