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筑起绿色

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记者郭书琼)京津冀三地,地域相连,人缘相亲,大气和水环境连为一体。近几年来,京津冀三地加强协同共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逐步拓展协同治理领域,延伸环境治理链条,在改善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五湖一线”工程造就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

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断流近40年,今年再次迎来了奔涌的河水。几十年“河床见底风沙扬”的景象不见了,重现的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

永定河流经北京、天津与河北,是串联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大动脉。经过多年的努力,永定河形成了“五湖一线一湿地”的城市河道公园格局——门城湖、莲石湖、园博湖、晓月湖、宛平湖面积共公顷,循环管线长度22公里,园博湿地40公顷。年4月,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领域率先突破项目启动实施。

园博功能湿地。(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永定河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永定河治理后,“五一”、“十一”等主要节假日每天到永定河休闲旅游的人数达到万人。

据了解,五湖改变了永定河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问题。一是增加了河道蓄水,形成了湖泊、溪流、湿地和亲水景观,增加陆地植物67种、水生植物21种。二是通过永定河生态治理可增加森林资产总价值26亿元,增加了包括水资源调蓄、水质净化、空气净化、气候调节、洪水调蓄等领域的水生态调节服务价值约亿元。三是增加的河道水面、河滨带每年能増加固定二氧化碳吨、释放氧气吨、滞尘92.5吨,回补地下水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显著降低PM2.5含量,提升了首都空气质量。

园博园湿地公园景观。(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园博园湿地公园景观。(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作为京津冀区域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永定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潮中,京津冀三地联手治理才是让这条河流水清岸绿的关键所在。

优化生态空间打造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带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上连京津、下接鲁豫,其中,沧州段流经8个县(市)、全长公里,是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

大运河沧州段景观。(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大运河沧州段的现状如何?记者了解到,年,沧州市完成了赵庄南队等城中村搬迁腾退,修复生态空间余亩;年,完成南关、张家坟、强家坟三村搬迁腾退工作,可整理并修复生态空间余亩。大运河鲸川路至海河路段,约亩的土地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后,已成为沧州的一处美景——Ω湾。

大运河沧州段的Ω湾。(央广网发沧州宣传部供图)

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带环境卫生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展示区。(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修复大运河沧州段的生态空间,河岸群众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与此同时,沧州市注重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化内涵,综合考虑运河沿线村镇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大运河文化带为轴线,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建设,将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打造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示范区和城市重要标志”。

南大港湿地景观。(央广网发沧州宣传部供图)

说到沧州的生态空间,就不得不提到沧州的南大港湿地。南大港湿地地处沧州东北部,紧邻渤海,是著名的退海河流淤积型滨海湿地。湿地水域辽阔,低洼盐碱,有芦苇、碱蓬等耐盐碱的陆生植物、潮湿环境的湿生植物共计种。独特的地里位置,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南大港湿地鸟类非常丰富。据了解,湿地内有鸟类种,其中,丹顶鹤、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大天鹅、白枕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0余种。南大港湿地芦苇一望无垠,鸟类成群,一派泽国风光。这里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有无数的摄影爱好者来湿地观光、拍摄。

南大港湿地景观。(央广网发沧州宣传部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持续的生态修复和建设,生态环境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重新焕发生机,大运河沧州段芳草箐箐、河水泛着清波,南大港湿地芦苇浩瀚,这不仅为人们旅游休闲度假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跨区域联防联治,共同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6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