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永定河畔,竟有如此多的皇家贡果
历史上,京西永定河流域森林茂密,高大的乔木与各种果树遮天蔽日。在以采摘和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原始社会,丰美的野果使古人类免受饥饿困扰。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那是继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后,北京地区又一人类文明发祥地,而生活在那里的古人类被称作东胡林人。
▍东胡林人遗址
站在那片神奇的黄土台地上,我不禁赞叹东胡林人的生存智慧。清水河流经黄土台地时,形成了宽阔的河谷地带。台地北面的山峦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冬季凛冽的北风;南面的清水河是理想的生活水源,而台地高出清水河30米,又可以避免洪水带来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土壤肥沃的黄土台地植物资源丰富,触手可及的野果为东胡林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定河流域的野果养育了京西古人类。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修建大都城,大量砍伐京西山林,木质坚硬的梨树、核桃树等果树更是在劫难逃。有一幅元代人所画的《卢沟运筏图》,表现的就是京西木材被扎成筏子后,顺着永定河自西向东漂流的情景。年在永定河畔举办的第九届园博会,主展馆内最大的亮点就是数字画卷《卢沟运筏图》。
▍《卢沟运筏图》
明清时期,大规模重修北京城以及皇陵、花园的修建,继续使包括各种果树在内的京西山林遭到乱砍滥伐。
尽管如此,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京西林果业依然兴旺,并且涌现出一批名优果品。譬如,东山的京白梨、龙泉雾的香白杏、陇驾庄的盖柿、太子墓的苹果、灵水的核桃、火村的红杏、潭柘寺的红果、田庄的香椿等,有的还成了皇家贡果。
东山京白梨出自京西花果山
以盛产京白梨闻名遐迩的东山村,坐落于门头沟、石景山、海淀三区交界处,三面环山。在行政区划上,东山村隶属于门头沟区军庄镇。军庄镇的两千余亩京白梨种植园,主要集中在东山和孟悟两个村子,而东山村是京白梨的故乡。
一位研究永定河文化的朋友告诉我,京西八景中的“东山积雪”指的就是东山村,因为谷雨时节,漫山遍野梨花盛开,犹如飘落的白雪。《西游记》里有一座花果山,京西也有一座。京西的“花果山”在东山村,花是梨花,果是京白梨。东山村有一种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民间艺术形式,便是以梨花命名的“梨花鼓”。那支60多人的梨花鼓队经常排练,并多次参加重要演出。
正宗京白梨是秋子梨系列中的优良品种,也是北京地区唯一冠以“京”字的特色果品。这种蔷薇科植物的果实形状扁圆,色泽光润,汁多酸甜,含糖量高,果肉中含有大量葡萄糖、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成分丰富。京白梨立春开花,处暑摘果。每年初秋时节,东山贡梨园及附近的京白梨采摘园便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贡梨园摄影:岳强
所谓贡梨园,就是专门为皇宫生产贡品的梨园。据《宛平杂谈》记载:京西白梨自清代同治年间即为宫廷贡品,慈禧临朝后,更是朝中必备。还有一种说法,自明代起,京白梨就是皇家贡品,清代乾隆年间始建御梨园,从而使京白梨闻名天下。
那么,京白梨是怎样成为皇家贡品的呢?相传,乾隆年间,和珅在香山偶遇一个卖梨人,他卖的梨酸甜可口,肉嫰无渣。于是,和珅将一筐梨悉数买下,献给皇上。乾隆吃了以后赞不绝口,重赏了和珅,并下令寻找那个卖梨人。几经周折,终于在东山村找到。于是,乾隆将东山白梨封为贡品,修建了御梨园,并让那个卖梨人看守梨园。
据说,御梨园里有48棵树龄在两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其中5棵是皇帝或皇太后赐名的梨树。乾隆赐名的那棵叫“老君树”,是最早受到皇封的。此后,嘉庆皇帝封“效君树”、道光皇帝封“俭君树”、咸丰皇帝封“忠君树”、慈禧太后封“寿君树”。所有御封梨树结出的果实,必须全部送进皇宫。
至于“京白梨”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当代之事。年,东山白梨参加北京梨品评比,以其近乎完美的品质在各种梨果中夺冠,荣获最优产品。于是,白梨前面有了一个“京”字,被正式命名为京白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时,京白梨被送上了国宴餐桌。
为了探究东山梨树的来历,我多次到东山一带游历。在一个京白梨采摘园里,快人快语的女主人告诉我,四百多年前,青龙沟的低洼积水处长着一棵野生梨树,树上的果子酸甜可口,味道鲜美,人们叫它东山白梨。白梨的种子落地生根,又长出新的梨树,渐渐有了梨树群落,这就是东山贡梨树的由来。现在,东山、孟悟一带树龄在两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大约有三百余株。
过了处暑时节,我来到东山村。采摘园在村子东面的山坡上,熹微的阳光从山那边照过来,洒在寂静的山野上。我沿着一条洁净的水泥路往山上走,路边有拉拉秧、益母草、黄蒿,各种灌木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牵牛花。那些红、粉、白、蓝、紫色的花朵,在半枯的灌木和野草间显得格外明艳。它们的藤蔓爬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花。而那些承载着牵牛花的榆树棵子、柳树棵子、枣树棵子、山桃、山杏和荆条,是村民们编筐的上好材料。每逢京白梨成熟季节,村民们都要编大量背篓、挎筐和篮子,用来盛放京白梨。收成好的年份,东山村可产京白梨20多万公斤,若按每筐装梨50公斤计算,需要编筐多个。所以,村民几乎人人都是编筐高手。
▍梨园也是写生的好地方摄影:程功
“今年的京白梨长势不错吧?”我问。“嗯,旱枣涝梨。今年雨水充沛,京白梨也长得格外好。”女主人高兴地回答。然后,她拿出一大一小两个京白梨让我品尝,说,小的是老梨树上结的,大的是小梨树上结的。仔细品尝后,我说,大的口感稍微粗糙,小的果肉细腻,口感更润滑。女主人微笑着点点头,告诉我,小的是正宗京白梨,大的是改良品种。改良后的京白梨,个头儿大了,产量高了,味道却不如原来纯正了。
我在东山村游走时,有不少出售京白梨的摊位,满街都是淡淡的梨香。不同品级的京白梨价位相差悬殊,村民告诉我,挑选京白梨有个窍门:吃黄的,买青的。黄的熟透了,酸甜可口,但必须尽快吃掉,否则就烂了。如果打算放几天,就买青的,等变黄了再吃。
▍成熟的京白梨挂满枝头摄影:岳强
相比于街上出售的京白梨,采摘园的价格更贵。采摘园的村民解释说,园子里的京白梨都是正宗贡品,梨树没有经过嫁接和改良,街面上卖的“京白梨”有些是从房山、大兴、固安、廊坊等地运来冒充贡梨出售的。此外,采摘损耗太大,有的人一边摘一边吃,甚至咬一口就扔掉,还有的人粗手粗脚,动不动就把树枝劈了。树一带伤,来年的产量就受影响。
采摘也有学问。处暑节气京白梨就基本成熟,再有半个月,就熟透了,轻轻一晃就掉。京白梨皮薄,掉在地上就有伤,一有伤就容易溃烂。村民们采摘、分拣、装箱,都是轻手轻脚,小心翼翼。
接过村民递来的一个塑料袋,我从一棵老梨树上摘果。那棵老梨树上的京白梨果然熟透了,几乎一碰就掉。我一个一个地摘,动作大约像电影里的慢镜头。村民说,这棵树是正宗东山白梨的种子种出来的。哦,既然如此,我摘到袋子里的就是正宗京白梨。
龙泉雾香白杏慈禧逃亡遇美味
永定河西岸的龙泉雾村,是京西香白杏原产地。这里出产的香白杏个大离核、味甜多汁、肉质细腻、绵软可口,在北京市场上享有盛誉,是清代宫廷贡品。
▍龙泉雾村口的牌楼摄影:岳强
在《庄子》的记载中,杏是具有神圣气息的。作为孔夫子讲学的杏坛,应该是一片杏林,杏树环绕,花香在上,弟子在其熏染中读书,孔夫子在花影中抚琴而歌,书声歌声,风吹花落如香雪。尽管顾炎武后来考据以为,“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但读书有那样一个“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的环境,仍然令人神往。当然,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称杏为“风流树”,这属于不同的学者对杏树的文化形象的不同定义。
龙泉雾村栽植香白杏始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有多年的历史。龙泉雾香白杏之所以成为水果中的上品,首先得益于这里的土壤。早在辽代,龙泉雾人以采石烧灰为业,烧制石灰的历史已有上千年。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这种化学物质对杏树生长以及果实品质具有奇妙作用。现在,龙泉雾杏树园地下仍有两三米厚的石灰层,特殊的地质条件使这里的香白杏独具风味。
▍今年受疫情影响,龙泉雾香白杏销售遇阻。王海欣摄
另外,濒临永定河,便于灌溉。果园灌溉主要靠两条古水渠,河东的一条叫兴隆沟,河西的一条叫公议沟,它们既是农田的命脉,也是果园的命脉。然而,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清澈的河水可以浇灌果园,泛滥的洪水也会冲毁果园。为了防洪,古时候的龙泉雾曾建有五处永定河堤垛。一处位于兴隆街南头河边,叫做小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大涧沟与永定河交汇处,叫做三垛子;一处位于村东河庄街河边,叫做二垛子;一处位于村东北后庵庙东侧河边,叫做大垛子;一处位于村北广甸河边,距离村子大约一里地。作为修建于河岸险要位置的防洪设施,五处堤垛对村庄和果园免遭洪灾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年,永定河大堤工程实施后,五座堤垛才被拆除。
每年六月,香白杏到了成熟期。丰收的香白杏从古渡口装船,运往外地销售。龙泉雾村在永定河边曾有三处古渡口。一处为野溪栏杆会渡口,妙峰山走会期间,村民们在这里架浮桥,放河灯。因浮桥两侧设有栏杆,故称栏杆会。另有两处季节性渡口,一处在河庄北侧大垛子旁边,另一处在兴隆街南头小垛子旁边。香白杏采摘时节,渡口一派繁忙景象。汛期行船不便时,人们还划笸箩过河。上世纪七十年代,龙泉雾村在永定河上架设了钢丝桥,河水流量也大大减少,渡船废弃,渡口成为历史。
那么,龙泉雾香白杏是如何成为宫廷贡品的呢?相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太后仓皇西逃。途经龙泉雾时,饥渴难耐,派人四处寻找食物。村民闻讯,送来一篮白杏,慈禧食用后满口清香,赞不绝口。后来,慈禧回到北京城,要求龙泉雾村每年向皇宫进贡香白杏。由夏至这天开始,慈禧每天早餐后的水果必吃龙泉雾的香白杏,并把香白杏赐给她的近臣和宦官,龙泉雾香白杏从此名声大振。
香白杏成为宫廷贡品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一年,龙泉雾村委派曹老汉挑一担香白杏去皇宫进贡,不料,半路遭到抢劫。他回村后谎称,清香四溢的香白杏引来了八仙,那一担白杏被八个仙人吃了,八仙还邀他同游四海。从此,村民们戏称曹老汉为曹九仙。
太子苹果,太子墓村有故事
隶属于门头沟区雁翅镇的太子墓村,以盛产优质苹果闻名遐迩,被誉为“京西苹果第一村”。
我开车沿着国道向西行驶60公里后,路边的石台上出现了四根原木的年轮,每一根原木上写着一个红字,连起来就是“太子墓村”,原木西端是一个巨大的苹果造型。以国道为界,路北是村舍,路南是永定河,而著名的太子苹果就出产于河滩及山坡上的苹果种植园。
太子墓?我一边在河边游走一边想,这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果然,在铁索桥头的《太子墓村碑记》上,我找到了答案。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岭,经过一个村庄时,吃到一种沙果,奇香无比,只是果实太小。于是,他命人将沙果树与苹果树嫁接。嫁接后的果树结出的果实香甜如沙果,硕大如苹果。村民们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将嫁接后的果树称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实称为太子苹果。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村名改为太子墓。碑文记载了太子苹果的来历,也记载了太子墓村名的由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正史中找不到太子葬于此处的记载。稍加考量,就可以判断永乐年间太子巡游此处后又葬于此处的传言不太可信。因为永乐年间的太子是朱高炽,他后来做了皇帝,是为明仁宗,系明朝第四位皇帝,死后葬于十三陵之献陵。另外,只有没当上皇帝就死掉的太子的墓地,才叫太子墓,如果太子即位当了皇帝,那其墓地就是皇帝陵寝了。因此,太子墓村的名称由来,只能从明朝历代未登基就死掉的太子中去考证了。而考证哪个太子来过此处,也让一些民俗文化爱好者乐此不疲。
太子苹果的出类拔萃离不开永定河水的滋养。永定河自官厅水库奔流而下,流经太子墓村时,在村庄与果园之间形成宽阔的河面,并有瀑布轰然作响。一座铁索桥横跨永定河,过了桥,就是太子苹果种植园。
▍太子墓村与太子苹果种植园之间,横跨永定河的铁索桥。摄影:岳强
一位正在果园劳作的果农告诉我,过去作为皇家贡品的太子苹果,经过多次改良,已经成为富士苹果。永定河畔的碳酸盐褐土,非常适合苹果树生长。另外,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积聚糖分。所以太子苹果不仅个大均匀,而且脆甜可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日本富士、美国蛇果等国际著名品种后,品质进一步优化,太子苹果曾被指定为国宴专用产品。每到收获季节,二百万斤苹果很快被订购一空。
依永定河修建的引水渠,在水位上涨后可自动灌溉果园,而50多亩的宽阔水面可行游船。我想,在山坡上的苹果采摘园,一边采摘,一边欣赏眼前的湖光山色,何等惬意。
拢驾庄柿子的由来
永定河自西向东逶迤而来,在流经妙峰山镇东南边一处河滩台地时,绕了一个大弯,河湾里那块平坦而肥沃的土地就是拢驾庄村。
拢驾庄村有两件事与皇家有关,一是村名,二是贡品。
先说村名。此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移民定居形成。到了清朝,又有显王坟看坟户迁徙而来。明朝时,村名叫冷角庄,又叫冷哥庄、冷各庄。相传,有一位皇帝巡游西山时,坐骑受惊,烈马一路狂奔。跑到冷角庄后,终于拢住了马,有惊无险。于是,那位皇帝给眼前的这个村庄赐名“拢驾庄”。
再说贡品。在清代,拢驾庄向宫廷进贡的贡品是柿子。这里地势平坦,永定河淤积的半沙性土壤十分肥沃,又有河水自流灌溉,柿树长势很好。结出的柿子个大皮薄,蒂小味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极佳。单果平均重克,最高达到克。据说,这种柿子是京西一带历史遗留下来的特有品种,栽种历史已有数百年,产量也高。在妙峰山镇遐迩闻名的“三果一花”中,拢驾庄的柿子榜上有名。在全国林产品展销会上,拢驾庄的柿子最先脱销。
▍往年成熟的盖杮摄影:岳强
拢驾庄柿子有个有趣的名字——大盖柿。据说,民国初年,京城最大的果品交易市场在珠市口,京津地区的干鲜果品都在那里交易。有一位专门从事柿子批发生意的李老板,人称“柿子李”。在多年的柿子生意中,他发现京西拢驾庄的柿子品质最好。冬至以后,别处的柿子颜色暗淡,汁液也变得浑浊,惟有拢驾庄的柿子依旧颜色红艳,汁液清澈甘甜。于是,他给拢驾庄的柿子取名为“盖柿”,意思是“盖世无双”。当然,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其实,早在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历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就已经出现“盖柿”的概念。书中说:“盖柿出西山,大如碗,甘如蜜,冬日食之可解炕煤之毒。”这里所说的“盖柿”,就是拢驾庄柿子。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岳强
编辑:杨昌平
流程编辑:郭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