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中有很多ldquo海rdq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北京俗话“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此说概源于13世纪蒙古挥军南下灭金,到至元年间忽必烈下诏,改原为金中都的燕京地区为元大都,并建皇城。但燕京地区历经金朝末年的战火纷飞,城内的宫殿建筑多被拆毁、焚毁,无法居住使用。所以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东北方向上另辟新址,新建都城。现在的积水潭、什刹海,及其南部的北海、中南海区域是元大都选址的基础之一,全城由北向南的中轴线,就是紧依此片水域而选定的。

金、元、明清时期都城位置与大致范围

进而,老北京又有“前三海”和“后三海”之说。“前三海”指的是皇宫大内的西苑,现在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后三海”是王公贵族和庶民的生活区域,包括积水潭(西海)、后海和前海,也就是什刹海地区。此区域景色优美丽人,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是现代人们游玩观赏的标志性景点,也是古人们心中的秀美之地,明代历史地理小书《帝京景物略》就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后三海”的韵味。

什刹海景色

“海”虽美,但湖泊一般大的水域,为何会被称为海,难道是来自漠北高原“没见过大海”的蒙古人给起的名字吗?这一怀疑要是让忽必烈知道了,怕是他会“郁闷地要跳脚”。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蒙古人是见过大海的。如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和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战,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再如年到年,元日之间发生了两次战争,元朝派军攻打日本,跨海登陆作战,出兵期间还遭遇了海上的大风暴,损失惨重。

宋元崖山海战示意图

其二,现今北京湖泊的“海”名,本就不全是元时蒙古人给起的。

这具体得从元代的主要水域系统说起。元代,大都的供水系统主要有二,一是高粱河—海子一线,是通惠河漕运系统的一部分。另一条是金水河—太液池,构成了宫苑用水系统。

元大都皇城,西侧为太液池,北侧为海子

先来看海子一线。元代的“海子”,就是今日的积水潭、什刹海周边的水域,但是当时的水面可要比现今大的多多了。有多多呢,官方史料《元史·河渠志》中记载,“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汪洋如海一词,描绘了当年海子的广阔面貌。

元初,为了解决江南漕粮的北运问题,除了积极发展海运外,还疏通了南北大运河,使得漕粮可直抵通州。忽必烈至元三十年(),都水监郭守敬又主持开挖了通惠河,引白浮泉水入瓮山泊,然后流入高粱河,再由和义门(今西直门)进入大都城,汇于海子,再沿着宫城南下注入通惠河,以接济通州的大运河。通过导引水源、增加水库调节、布置船闸等环节妥善地解决了通惠河与运河的衔接问题。

郭守敬像

当时的海子作为大运河终点,江南的商船、粮船便可直达于此,一派繁华景象。年,在新街口外大街的施工中意外发现了“元大都海子泊岸码头”遗址,在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的范围内,黑色淤泥中布满了木桩,木桩上面又横铺着柏木板,木板上面再铺两层衬枋石,可见当时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水量得有多大,“都人因名焉”,海子也成为了民间的习惯性叫法。

明时,通惠河渐渐淤塞,闸门也多有损坏,水量小了很多。后来修建的德胜桥将水面一份为二,桥西沿用积水潭一名,也称西海,桥东则为什刹海。到清代光绪年间,河况日下,河道淤塞决溢严重,断了漕运的积水潭渐渐成了块旱地。再看如今的水域面积,也就确实谈不上什么水的壮阔了。

现在的“后三海”地区

说完“后三海”,再来看看“前三海”,也就是元代的金水河——太液池系统,这三海之名与元人也就更没什么直接关系了。北海和中海水域范围在元代,被称为“太液池”,在大内之西,“周回数理,旧植芙蓉”。

太液池的西岸南部建有隆福宫,北部为兴圣宫。太液池中有三岛布列,三岛中最大的是金代遗留的琼华岛,另外两岛为圆坻和犀山。忽必烈中统年间曾征调工匠在琼华岛上修筑了万岁山,山上还建有广寒殿等建筑群。太液池环绕着琼华岛,种植莲藕,泛舟池中,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

元大都遗址公园

元人王蒙曾作诗:“南风吹断采莲歌,夜雨新添太液波”,称赞此番盛景。到了明代,皇宫不再以太液池为中心,而是将其作为西苑进行了修缮扩建。永乐年间在太液池的南端加凿小湖,形成南海,完成了太液池三海的基本布局。后又陆续建有石桥——金鳌玉蝀桥和蜈蚣桥,将水面分为北海和中南海,以及中海和南海。

年拍摄的金鳌玉蝀桥

有传闻故事说,“前三海”的名称出自明朝太监,并被沿用下来。故乾隆皇帝也曾调侃三海之名,指其是虚诞的夸张:

“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

“三海何曾五里遥?椓人张大笑前朝,”(椓,指敲,古代宫刑)

明清易代后,以北海为主体的西苑又不断改建、增建,如修建白塔建筑群、南海瀛台等,使得前三海区域更加充实精美,也承担了更多的综合性功能。

现在的“前三海”地区示意图

元明时,这“六海”相连成一片,水量充盈,也确实算得上是一块水域广阔的地带了。

除了前三海和后三海,北京城南还有一处“南海子”,范围大致是现在的南苑地区。南苑地处古永定河河道遗存的地势低洼地带,泉水、雨水、河水汇集于此,形成了一个较为广阔的水面,湖沼广布,草木葱茂,是金元明清历代皇家猎场和苑囿所在地。

南苑景色

元代称南苑为“下马飞放泊”,何为下马,何为飞放?

关于“下马”,清人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解释:“曰下马者,盖言近也。”所谓“飞放”,可不是拎着鸟笼子,溜溜达达逗鸟玩,而是游猎。元代蒙古统治者历来重视骑射,遂把泉源密布、水草丰腴的南苑地区当作游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还设有仁虞院,专门负责管理打捕事宜,训练海东青(学名矛隼,是一种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捕捉飞鸟、小兽等。明朝继承了元朝的猎场,并扩大了数倍,还修建了围墙、大门,以禁民取。

现南海子野郊公园

《大明一统治》载:“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名南海子。”这就说的很清楚了,南海子之名源于明朝旧称。

京城如此,在内蒙地区也有许多“海”字地名,限于篇幅,仅以岱海和乌海为例。

岱海,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是一个椭圆形的内陆构造湖,由周围20多条河流和中层地下水汇聚而成。水域面积上,现东西长约25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景色优美,有“草原天池”的美誉。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

古时,岱海被描述为“大海”,汉代称为诸闻泽,“周百余里”,魏时称旋鸿池,辽代叫奄遏下水,元代叫下水,清初叫岱噶淖尔,后称之为岱海,并沿用至今。关于“岱噶淖尔”之名,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有一位蒙古族小伙子到湖边放牧,赶着羊群在湖边饮水,突然间狂风骤起,一匹白马如闪电般从天而降,一口就吸干了整片湖水。白马饮罢,昂首长嘶。从它露出的牙齿中,牧人看清是一匹年龄约两岁的神驹,于是给湖起了个名字叫岱噶淖尔,也就是“两岁神马驹”的意思。

凉城岱海景色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乌海位于黄河流域,受“河套文化”和“仰韶文化”影响。汉武帝时期,在此修筑沃野县城。魏晋时,乌海地区为西部鲜卑所控。南北朝时,先后为前凉、后凉、北凉所据。隋唐时期,属于突厥汗庭之西境、甘州等地。后为西夏党项人所控。元朝建立十一行省,乌海为甘肃行省宁夏府所管辖。明朝时,为甘州、肃州二卫的边外地。清朝,不同地区分属于阿拉善和硕特旗和伊克昭盟。

《中国历史地图集》元代甘肃行省

乌海市下设乌达区、海勃湾区和海南区

吊足了胃口之后,无非是想说明,乌海之名,与海无关,而是由乌达和海勃湾,这两个地名结合而成的。“乌达”,蒙古语为“柳树”之意。“海勃湾”则是蒙古语和藏语的合音词汇——“海若布刀亥”,“海若布”藏语,意为雄狮;刀亥,蒙语意为湾、河湾。“海若布刀亥”合起来就是“雄狮之湾”的意思,听起来真是霸气十足。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年,二者合并成为乌海市。

此外煤炭在民间被称为“乌金”,乌海地区盛产煤炭,所以也被誉为“乌金之海”,简称为“乌海”。但实际上,这是乌海拉开工业城市建设序幕之后,因为地质特产而出现的巧合性解释,或者说是另一种工业辅助性解释。

再者,“海”字的意思除了指大海、海水外,古代也可用来指代大湖或大池。如汉代苏武就曾在北海(贝加尔湖)牧羊。宋朝程大昌也举例说,居延海、白亭海等大小上实为湖泊,借海以名,非真海。所以,将现今多用的“大海”之意套用在古人的词汇中,怕也是不妥的。

所以说,北京现存带有“海”字的湖名、地名多源于明清时期的习惯性叫法,有的虽也与元代相关,但这也不意味“元时蒙古人没见过大海”。况且,当时连城片的湖泊面积远阔于现今,古人用“汪洋如海”一词来形容,也可谓是一种由衷的赞美了。

参考文献:

蔡蕃:《北京通惠河考》,《中原地理研究》,年第1期。

王其亨、庄岳:《清代乾隆朝西苑太液池地盘图考》,《文物》,年第8期。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文史资料》,北京出版社,年。

冯军胜编著:《内蒙古自然奇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年。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注: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欢迎转发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