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京西煤乡从挖山到养山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京西,千年前就已开始煤藏的采掘。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老矿区获得新生,为首都北京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雪中送炭”,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坚实保障。伴随着首都调整能源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脚步,京西毅然结束了千年采煤史,大步走上养山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老矿新生“乌金”滚滚来
在北京的西部,有一片山峦起伏的地方,滔滔的永定河水从中间奔腾而过。这片纵横百里的土地出产大量工业用的岩石、白灰和青灰,也出产美丽的大理石、石英石和青石板。但这里更珍贵的物产,是丰富的煤。早在千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在这里挖掘“乌金”了。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矿区得到了新生,年当年的产量就达到百万吨以上,为首都北京火热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急需的燃料保障。
在京西矿区,到处是蓬勃向上的新气象。矿井的机器设备增加了,井下有明亮的电灯和清新的空气,风锤、电钻代替了手工打钎,机械化半机械化运输代替了背筐拉斗,岩石掘进也改用了风钻,比人工掘进提高效率八九倍。(年10月5日《北京日报》2版,《跃进中的京西矿区》)成了矿场真正主人的工人们劳动热情高涨,新的采煤技术一天天熟练,生产效率一天天提高。据本报年4月7日2版《首都边缘的宝石》报道,年,京西矿务局所属各矿的劳动生产率比年门头沟刚解放时提高了近3倍。到年,煤的年产量进一步提高,超过了万吨,同比增加70%。(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2版,《今年产煤量跃过四百万吨》)
对当时的新中国首都北京来说,增产煤炭的意义有多重大?毫不夸张地说,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不仅是炼钢、炼铁、做饭、取暖不可缺少的,还是几十种塑料用品的原料,重工业、轻工业、人民生活都离不开它。为了完成增产煤炭的重要任务,矿场工人们喊出了“有困难,顶着干,鼓干劲,夺增产”的响亮口号,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生产革新竞赛。
在掌子面上,大多用上了电溜子;在煤仓,许多地方用上了装煤机;在运输大巷里,看不到人推车和马拉车,到处是来往奔驰的电机车。生机勃发的矿井,俨然一座地下城市。原来在矿井里赶过马车的电车司机安文广说:“人推车只能推一个,马拉车也就拉四五个,这电机车一次能拖大煤车四十多个。”尽管巷道越来越长,矿井越采越深,煤炭产量成倍增长,但京西煤矿有了这条乌龙,翻腾在井上和井下,生产多少煤,他们就能运出多少煤。(年1月26日《北京日报》2版,《喜看今日京西矿》)
就这样,一车车能够发热发光的“黑色金子”源源不断地从京西矿场运出,送到北京的各个工厂、食堂和千家万户。
承包改革农民当上矿工
改革开放后,京西煤矿为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也开启了大胆的改革——工农联营承包。
率先让农民进入国营矿井采煤的是大台煤矿。据本报年5月5日1版《大台矿请农民开“小片荒”承包采煤》报道,当时的大台煤矿采掘工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生产。而农村劳动力富余,急待寻求出路。于是,大台矿领导就把一些被称做“小片荒”的边缘瘦矿包给社队农民开采,以增加产量。来矿承包采煤的农民手里没有“铁饭碗”,身边没有“大锅饭”,采掘进尺和煤产量是硬邦邦的指标,干得多,收入就多。因此,他们干起活来实打实,工作时间也不计较长短。尽管他们开采的是难采难掘煤层,但劳动效率却超过了采掘条件优越的国营矿工队。年1至11月,国营矿工队用工个,出煤4.8万吨,而社队比国营队少用个工,出煤量却超过了国营队18.68%。参加联营承包的农民也很满意,到矿上劳动一个月就能收入元到元,最多的收入有元。大台煤矿的做法引来长沟峪矿、门头沟矿、城子矿等兄弟煤矿取经,有的矿也打算把采区包给农民。
年,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后,门头沟区放宽政策,允许集体、个人开矿。新的政策措施调动了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办矿的热潮出现了。当年1至5月,门头沟区新建小煤矿就有座,相当于新中国成立35年来建设小煤矿的总和。个乡、村都自办了小煤矿,斋堂乡火村李万普等3户农民还集资建了一座年产吨的小煤矿。
小煤矿的发展加快了煤炭资源开发速度,不仅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原煤,还为农民致富开辟了门路。年上半年,个新开小煤矿生产原煤32万吨,同比增产10万吨,增加收入万元。每个从事煤炭生产的农民,年收入可达元左右。(年7月11日《北京日报》1版,《门头沟区有奔头了》)
研发“高标”煤节能减污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煤炭市场的放开,京西煤矿在市场竞争中调整了只产原煤的单一生产经营思路,瞄准民用燃料科学化、能源利用合理化的目标,走上了开发研制高标准型煤的发展新路。
当时,社会上大量使用原煤取暖、做饭、烧茶炉,既浪费煤炭,又污染环境。针对这种情况,门头沟煤矿在年前后陆续研制出了民用和集体食堂用的上点火蜂窝煤,用于机车的专用型煤,用于茶炉和小面积取暖的锅炉煤球和用于涮锅的火锅煤球等十几个品种,年产量近吨。国家环保部门和煤炭科研开发部门的专家认为,这些型煤新品种具有节约煤炭、减少污染、使用方便,热效率高、减轻劳动强度等多种效益。
节能、低耗、低污染的高标准型煤一上市,就很受人们欢迎。其中上点火方煤、火锅煤球更是市场俏货,每日来厂取煤的汽车排成了长队。从煤矸石中拣煤和搞次煤加工制成的民用蜂窝煤,因质量上乘,很快就占领了西城、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城近郊区市场。门头沟煤矿还与西城区煤厂“联姻”,送原料进城,在城里生产民用蜂窝煤就地销售,这种经营方法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扩大了市场。
通过技术革新进行煤炭深加工,让门头沟煤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据本报年10月21日2版《门头沟煤矿多种经营路变宽》报道,煤炭深加工的年产值达到多万元,而高标准型煤在社会团体食堂和居民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降低了燃煤造成的污染。
关矿修复“养”出青山富民
进入21世纪的首都北京,城市快速发展。面对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城市发展难题,北京转向重点发展资源效率高、耗水耗电少、污染少的高科技产业,以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市委、市政府更是以极大的魄力,作出了以更清洁、更丰富的天然气逐步取代城市焦炉煤气和燃煤的重要举措。在能源结构调整的巨变中,煤炭开始大幅减产,乡镇煤矿也要全面退出。年,市委、市政府发布新的首都区县功能定位,包括千年煤乡门头沟在内的5个区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区。曾经为北京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盆火”的京西老矿区,开启了关停矿山、全面生态修复的绿色转型发展。
转型生态涵养,是京西矿区的必然选择。看看长年挖煤给山乡带来的后遗症就会知道。以煤窑最多的斋堂镇为例,在产煤的鼎盛时期,近亿元的综合年收入确实十分可观,但是由于长久从事煤炭开采,这个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了毁灭性破坏:成片的黑色煤区长期裸露,破坏植被;长期开采造成地面塌陷沉降,大量的采空区出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有的地区近乎枯竭……
一场还青山本来面目的战役,在京西大大小小的山川打响了。年3月,斋堂镇最后4个小煤窑停产。在过去的采煤沟——青水河四公里长的岸边,一锹锹带着煤渣的沙土从地里铲起,填进沟底,再垫上层层黄土。沟边的黄土地经过平整,有了耕地的模样。几位村民正忙着在新平整的土地上挖坑,“再过几天,这里要种上核桃树和杏扁树,俺们又多了一条致富门路。”(年3月14日《北京日报》12版,《斋堂百年采煤史划上句号》)几代人挖煤的煤窝村村民杨天宏,也转行当了一名护林员,在曾经是千疮百孔、黑渣遍地的土地上,看护刚刚栽种下的亩幼林。(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2版,《重造京西绿色山川》)废弃矿山上,一块块镂空六边形护坡连锁砖铺满山脚,长出绿色植物的生态袋护住山腰。“越往上难度越大,今后在悬崖上准备铺爬山虎,将裸岩彻底覆盖住。”技术人员介绍。(年7月30日《北京日报》1版,《废弃矿山重新披绿》)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原来矿山煤窑的所在地,就这样重塑了山川的生态。至年,门头沟的废弃矿山陆续完成恢复治理面积.11公顷,累计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19.5万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8.7万亩,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提高到46.61%、70.02%。(年8月13日《北京日报》1版,《门头沟:守住京西生态大门》)年,随着大台煤矿退出,京西最后一座煤矿谢幕,北京就此挥别千年采煤史。据初步测算,年度门头沟生态产品价值达到.25亿元。(年6月14日《北京日报》6版,《门头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速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神泉峡、神龙峪、达摩沟、田庄沟等仿若“富春山居图”般的新兴景区山水,吸引着众多游人流连忘返;特色林果等绿色产业落户在青山绿水间,“灵山绿产”不仅被北京市民端上了餐桌,还卖到了全国和世界各地……
如今,经过十几年持续不断地生态修复、悉心涵养,昔日的矿山荒沟已是山清水秀、林果飘香,首都西部的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未来,在首都发展的大蓝图中,京西必将书写出更多京华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黄玉迎
流程编辑:U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