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解读丨三里河南城记忆,河畔新生北京
导读
打开老北京地图,在前门大街鲜鱼口东侧,会发现有几条胡同并不是横平竖直的,有明显的扇形布局。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一条河从这里蜿蜒流淌而过,百姓们逐水而居,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胡同肌理。这条河就是三里河。
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整治,对前门东区进行整体规划保护。这条充满南城记忆的,穿过街巷宅院的生态古河,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习近平指出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的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Part.1项目背景
老北京前门地区自古繁华,前门东区作为老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大量的历史遗迹、遗存,以及完整的传统城市街巷、街区。体现着北京南城特有的传统民居文化、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城市建设交相辉映。大力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效治理“大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在北京市老城范围内,以各类重点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为带动点,以街道、水系、绿地为纽带,以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线路、文化精华地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网络系统,使老城成为保有古都风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流文明风尚的文化休闲地区。
年8月,北京市把恢复古三里河作为前门东区整体提升的核心工程。以三里河水系景观修复为依托,突出历史、人文、生态、艺术的特点,增加绿色空间,改善前门地区生态环境,再现老北京历史风貌。
三里河绿化景观工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路以东。北起鲜鱼口街,经过中芦草园,向东南至正义路南延西侧。占地面积平方米。恢复古三里河河道长米,河道宽度宽4-14米,水深0.4-1.2米。流经长巷头条、长巷二条、长巷五条、得丰东巷,南芦草园胡同、得丰西巷、青云胡同、中芦草园胡同、北芦草园胡同等九条胡同。本项目以恢复古三里河水系为契机,修建绿色廊道,修复地区生态。新增绿化面积:平方米;水域面积:平方米。同时对流域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提升修补,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生活环境。打造和谐宜居、绿色生态、富有活力、具有北京南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新面貌。
Part.2历史渊源
三里河始建于明代,是永定河故道的一条支流。因在前门地区的这条支流长约三里,故名为三里河。明《河渠志》载:“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清代《日下旧闻考》有此相关史料。明代三里河流域河道纵横,居民沿河而居,河道两岸自然形成了居民点。明崇祯八年()《帝京景物略》卷之三载:“三里河之故道,以陆作乂。”由此可知,明末三里河已不复存在。但史料中有“然时雨则渟潦,泱泱然河也。”的记载,则印证了三里河虽已不存,但河道仍在的事实,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清代乾隆年间,《乾隆京城全图》中仍有断续标记。三里河自明正统二年()形成,到明末湮没,历经年左右,清代虽已无河水,但三里河故道犹在,居民沿河而居,对前门地区居民生活、市井文化、城市肌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前门三里河地区是老北京南城颇具特色的区域。恢复古三里河将增加中心城区的生态河流面积,提升修复城市生态、修补城市设施,有利于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建设,有利于改善前门地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创建生态宜居的环境再现老北京历史风貌,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古三里河是河道周边城市肌理、斜街、南北向胡同、东西向四合院形成之源;是北京历史水系和前门历史文脉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地区环境、丰富地区景观的绿色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以三里河水系景观修复为依托,突出历史、人文、生态、艺术的特点,是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改善前门地区生态环境,增加绿色空间,建设美丽北京的重要工程。
Part.3设计历程
01前门东区旧貌
前门东区作为老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大量的历史遗迹、遗存,以及完整的传统城市街巷、街区。其中不乏普查及文物建筑、胡同四合院、会馆等。体现着前门东区特有的传统居住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应得到充分的保护。
区域内大部分房屋年久失修,整体建筑质量和地域环境质量较差,人口密度大、违章建筑多。部分居民已经得到有效疏解,周边仍有部分居民在此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