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景更美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
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市靓丽的名片。图为文瀛湖美景。本报记者张占兵摄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漫步大同古城,休闲的人们来来往往,街道两旁饭香萦鼻,暖意绕心;走进村镇,一栋栋房子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炊烟袅袅,一幅恬静的人间烟火画卷在眼前铺开。这样的美,对于地处塞北的大同人民来说,得来尤为不易。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直面生态环境基础弱、风沙大、发展结构单一的状况,坚定走让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景更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生态治理上下大功夫,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使全市生态环境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宜居。年,大同市获得“全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年,实现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变,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年,获得“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美丽城市”称号……如今的大同正处处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
蓝天,我们守得住
“随手拍张照片发朋友圈,点赞率很高。”9月9日,来自陕西的游客刘先生说,“来到大同后,湛蓝的天空,独特的塞北风情,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流连忘返。”天空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清新,这是每一位大同市民的共同感受。
多年来,我市针对影响大气环境的顽瘴痼疾,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结构、改布局、防治污染、创新业态,全面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市设立市县乡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和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三大机制,完善环保与公安联席会议、联合督办、联合调查、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等联动工作机制……制度的制定实施为实现“大同蓝”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引导、推动传统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硬化、强化“领导包治、部门联治、群防群治”治污责任,严化、实化“责任网格化、项目清单化、问题台账化”治污机制,落实“五严治气”措施,严防“散乱污”企业反弹,严限机动车,严管施工工地,严抓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错峰运输,严控市区散煤污染,严把源头、过程、后果“三道关”。数据是最好的标尺,年到年,大同空气质量连续6年排名全省第一。年,我市延续良好势头,PM2.5年均浓度值和优良天数再次位列全省第一。大同也成为全省唯一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
去年秋冬,我市新增供热面积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全覆盖;10个县区完成清洁取暖替代13.05万户;辆公交车、辆出租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露天矿山已完成修复任务6.78万亩,占全部修复任务的78.7%;利用环保热线和市民服务热线两个平台,(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群防群治网络,织就严密的“网格巡防网”。同时,我市还扎实推进大气污染“冬防”工作,围绕供热企业、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管控、禁燃区经营性铺面燃煤小火炉取缔、渣土车和餐饮油烟管控等重点环节,采取蹲点包抓、联防联控等措施,强化“冬防”督查和夜间巡查检查,按旬通报问题情况,督促整改落实,取得较好成效。
水清,我们治得好
秋日的桑干河碧蓝而宁静,河面上或潜水嬉戏、或展翅低飞的各种珍禽候鸟,成为一道灵动的风景线,这也是我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牢抓住国家永定河综合治理三年滚动计划和全省推进“两山七河”生态修复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推进项目治污,全面治理河道.04公里,特别是桑干河、御河、十里河水防治取得突破性成效。同时,水库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水利水保生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市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十三五”时期河长制由“全面建立”迈向“全面见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支撑和水保障。
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面对极端天气和恶劣环境,我市及时编制修定市县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形成市县乡村四级防汛体系,重点完善了10个县区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加强了抗旱服务组织和水源工程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水浇地面积,有效防御、减轻了旱涝灾害影响,为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了《国家节水行动大同实施细则》,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到年底,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年分别下降15%和1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全市累计关闭地下水取水井眼,压采地下水.16万立方米。5年来坚持不断开展枯水期生态补水工作,使桑干河沿河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约1米,河流浅滩湿地部分恢复,两岸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河流自净能力提高。桑干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会出现一群群白天鹅,多则数百只,少则几十只。随着大同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候鸟迁徙的“加油站”。
绿色,我们留得住
金秋九月的恒山,绿,黄,黄绿,甚至褐色,毫不突兀,似乎就是画家打翻了调色盘,自自然然地横陈着,色彩斑斓,层次丰富,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肃穆大气。近处高低绵延的群山被此起彼伏的林海包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这几年,可真是没少种树,从采凉山到大泉山,从太行山到恒山,一座座荒山秃岭穿上绿衣,一项项精品造林工程涌现,给大同人民带来多好的环境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环京津生态屏障建设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完成营造林任务共计.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面积.万亩、封山育林16.1万亩、退化林修复6.5万亩,为推动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道屏障。
从辛勤工作到退休健身,田宝霞见证了大同的城市变化。年从铁路客运部门退休后,田宝霞一直坚持晨练。这些年来,田宝霞的健身地点多次变换,从房前屋后到小区空地,从路边空地到城市公园。她说:“从健身到养心,生活在这座城市真是越来越身心舒畅。”来自市园林绿化中心的数据显示,年以来,我市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多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点多面广、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绿化格局。先后对新、改、扩建的多条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绿化,特别是建成了同左路、南环东西路、御河西路、御河东路、云州街等一批宽度在10米到米的景观林带;共实施了15项大型公园绿地建设项目,总面积约多万平方米,主要有文瀛湖公园、智家堡公园、城墙带状公园、十里河公园、御河东西两岸绿化景观工程、梓家村森林公园、御东公共活动走廊景观工程、明堂公园、西京街绿轴等;建设了街头景点多处,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先后新建了柳港园、魏都新城等64医院、卫校等30个公建单位的附属绿化工程。完成新建8个社区公园、7个公共停车场、3个高速路口绿化提升改造工程任务。在北京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大同人费涛,每年回大同都有不同的感受。“如今大同建设得这么美,以后退休了说啥也得回来养老啊!”费涛感慨地说。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将准确把握“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让大同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景更美。
本报记者宋芳张晶
(责编:褚嘉琳、马云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