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北京红色地标,太庙换了主人翁
编者按
“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劳动人民文化宫在上世纪50年代对外开放时,作家赵树理的题词流传甚广,寥寥数语,尽显劳动者改天换地的豪迈。
不仅是旧社会的太庙换了主人翁,随着北平和平解放,一些工厂也换了主人翁。在那段特殊时期,石景山发电厂曾留下八勇士的传奇,石景山钢铁厂也重获新生,并茁壮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北京的蓝天白云,已经发展壮大的首钢再次作出改变,三高炉的“秀”成为网红打卡地。
本期京畿红迹寻访的红色地标,就为您讲述“换了主人翁”的故事。
明清两代,太庙一直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外开放。新华社发
红迹92
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成了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走进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葱郁挺立的苍松古柏,它们在这里俯瞰了年的沧桑变化。
劳动人民文化宫,前身是皇家太庙,始建于年(明永乐十八年),与故宫同龄。相比故宫,太庙似乎低调。年张艺谋开风气之先,在太庙上演歌剧《图兰朵》,往往被称为“紫禁城版《图兰朵》”。当时有历史学者站出来为太庙叫屈,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中山公园),是按“左祖右社”的古制建造的。紫禁城是皇帝坐朝、举行大典和常年居住的地方,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太庙不是紫禁城,在明清两代,只有逢登基、大婚等大典和年节时,皇帝才到这里来祭祖。明清时,太庙平日里只住着几十个看庙的太监和一群灰鹤。
太庙自有不可替代的宏伟壮观。以太庙享殿为例,作为整个太庙的主体,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太庙”九龙贴金额匾,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内金碧辉煌,有“三金”——金木、金砖和金顶:梁栋饰金,地设金砖,天花板为贴金彩画,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为金丝楠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
行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松柏之间,可以看到共和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的塑像。在昔日的皇家禁地,为一位新中国的掏粪工人立了塑像。在这里,应该能体会到太庙更名的初心。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根据当时参与此事的田耕同志回忆,最初拟定的方案有四个,分别是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北京市劳动人民俱乐部、北京市工人文化宫和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毛主席题字)字是写在一张宣纸上的,每个字有核桃大,龙飞凤舞,分为两行,横排,自左而右,分别写着‘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十个大字。”
劳动人民文化宫一直被称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开放之后,就创办了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文学讲习班由老舍、赵树理主持,学员们有叫他们先生的、叫老师的,还有叫师傅的。赵树理上课,外衣披而不穿,任两只空袖管甩来甩去的,操着上党口音给学员们背《阿房宫赋》,即便发烧感冒也是要上课。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人民文化宫一直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举办各类适合不同人群的培训班、文学研究班、大讲堂等特色活动。
这里是劳动者的学校,是老百姓的乐园,这是劳动人民文化宫不忘初心的坚守。
老舍茶馆门前的志愿者(资料图)制图冯晨清
红迹93
老舍茶馆
品味京味文化
到了前门西大街,我总是要去趟老舍茶馆的。不少人聚在茶馆门边的砖台前。台上放着个大保温桶,摆了个红色小钱箱,箱子上写着“老二分”。卖茶的姑娘拿着大水舀子笑眯眯地看着你。的确,大夏天的,有什么比来碗大碗茶更解渴的?没零钱,您给一毛一块不嫌多,不给也没关系。“您端好了,小心,烫。”听着就这么暖心。正门口,身着大褂儿的曲艺艺人手持快板在街边“撂地”开唱,清脆的竹板声告诉来往的老少爷们,驻场的相声演出就要开始了,快请进了。
二分钱的茶喝得,百十元的相声、大鼓、皮影戏也看得。“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这就是老舍茶馆的态度,一碗茶,靠的是诚信,品的是文化。
“北京大碗茶”的故事开始于年。它的创始人尹胜喜是土生土长的前门大栅栏人。当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大江南北,时任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的尹盛喜看到天安门周边除了有几处照相摊外,连个商业服务网点都没有,游人渴了连个喝水的地方都找不到。他灵光一现:要是在这儿摆个茶水摊,准能挣钱!
尹盛喜果断辞职,到前门箭楼的西南角摆起了茶水摊。年6月,“青年茶社”就这么开张了。几个小伙子在门口吆喝:“大碗茶,两分钱一碗,既解渴,又爽口……”年,尹盛喜创办了老舍茶馆。
那一年,前门西大街老舍茶馆的东边,刚开了中国第一家肯德基。一边是炸鸡、可乐和土豆泥,另一边是相声、京胡和大碗茶……老舍茶馆一心吆喝传统文化,当年,马三立、侯宝林、骆玉笙、袁世海等老艺术家都没少往这儿跑。
年的时候,词作家阎肃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位老华侨,回国找寻儿时的许多回忆,文字里充满了对故土、故乡的思念之情。阎肃受到启发,写下了《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歌中在问:“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答案就是这碗茶坚持的“京味儿”。
看看现在,老舍茶馆的门口贴满了演出告示,相声、鼓曲、皮影戏……一场接着一场。老舍茶馆早就开了自己的相声社,场子里围着一张张八仙桌,坐得满满的。
当年老舍先生说自己写那家叫裕泰的茶馆,写的是旧社会50年的变迁:“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茶馆,则用一个小茶碗,见证了一个大时代。
首钢园一景摄影:吴镝
红迹94
首钢园
一起去看三高炉的“秀”
去首钢园,走阜石路,一路向西,像是一头扎进了西山的怀抱里。
首钢园里沉静安谧,平时人不多。从小西门进来,沿着秀池西街往南,穿过西十筒仓,就到了整个首钢园最“秀”的地方——三高炉。
三高炉的秀,一是秀在它身前的秀池,始建于年,以前是炼铁系统所用的晾水池,让身姿伟岸的三高炉在波光掩映下多了一份柔美。用首钢人的说法,这叫“铁骨柔情”。二因这里是北京的网红“秀场”,举办过各种潮流活动和展览。不少科幻主题的活动最喜欢在这里登场,比如上个月北京科技周启动,这里是科幻分会场。或是工业建筑的厚重和力量,跨越时空,呼应了如今盛行的赛博朋克风格。
三高炉是首钢的明星高炉,当年为首钢立下了汗马功劳。说三高炉秀,还秀在了“拒生锈”。年2月拆炉维修时发现,持续运行11年了,炉底侵蚀层数不到一半,这在高炉冶炼史上堪称罕见。
年,三高炉即将建成投产前夕,还迎来了梅兰芳先生的演出。当时吴祖光先生正在为梅兰芳先生拍摄纪录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选择三高炉成为电影的背景地。戏台搭在了三高炉的南侧场地,梅兰芳先生在台上表演了《贵妃醉酒》、《宇宙锋》等戏剧片段。如今粗犷纵横的钢筋铁架,依然铭记那些激情燃烧的往昔岁月。
漫步首钢园,追寻北京百年的工业记忆。随着张家口的龙关、宣化一带发现了铁矿,龙烟铁矿公司在年成立,北洋政府的头面人物,如徐世昌、黎元洪、冯国璋都有入股。公司在石景山建了炼铁厂,这就是首钢的前身。年至年的30年间,石景山钢铁厂举步维艰,仅生产了28.6万吨铁。
年初,北平和平解放,石景山钢铁厂回到人民的怀抱。百废待兴,迅速恢复生产是重中之重。上世纪50年代初,作家周立波在《暴风骤雨》之后,为了创作第二部小说《铁水奔流》,三年内三次深入石景山钢铁厂体验生活。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乐观坚强的工人形象,正是以奋斗在解放之初的石钢工人为原型。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首钢也获得了新生。要说北京钢铁工业在当时毛主席的心里有多重,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以沛在接受采访中,为我们讲了个故事:解放初期,每年国庆都会在天安门广场搞群众集会,当时的彭真市长向检阅游行队伍的毛主席介绍时,专门提到各个方阵分别由哪个行业的人员组成。主席听后若有所思,下决心改变工人结构,要有真正的产业工人,拿掉老北京“纯粹消费城市”帽子,提出“北京要有钢铁工业,要有石化工业”。首钢建厂之后,几乎每次天安门的重大活动中都能看到首钢工人方队的身影。
从年开始,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首钢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首钢引进国内外顶尖技术,产量迅速提升。蒸蒸日上的首钢一度为北京贡献了四分之一的税收来源。
绕过三高炉,上了群明湖大街,望着蓝天掩映下的石景山,一路往南就能看到群明湖了。当然,也可以在路边扫个码,叫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体验一番高科技的代步乐趣。站在碧波荡漾的群明湖东岸,岸边修建了长廊、牌楼和拱桥,远眺对岸,高高耸立的四座冷却塔、冬奥滑雪大跳台、新首钢大桥的合力之门与郁郁葱葱的石景山遥相呼应,古典的或是现代的,工业的或是自然的,过去的或是未来的,这些景观虽风格迥异,却并无违和,相得益彰。这里是最佳视角,可以充分领略首钢园所架构的“山、水、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年8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来首钢园参观后,赞不绝口:“北京将曾经的一个钢铁厂改建成为冬奥会训练场馆,非常不可思议。他们在那里将旧厂房改造成办公室、休闲区、训练场,也成为北京冬奥会组委会的办公地点。我希望如果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去北京看看。”
北京西郊曾经是北京的重工业区,现在可谓是北京的后花园。刘以沛评价说:“背靠石景山,毗邻永定河,如今的首钢园已然成为了北京西大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长安街西延线的起点,也是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划重要的区域功能节点。在地理区位、空间资源、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上首钢园区都具有独特优势,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首都功能定位的重要支撑。”
群明湖水是炼铁厂高炉生产循环冷却水,冬日湖面不结冰,往年都有数千只绿头鸭在此栖息。首钢大搬迁之后,群明湖水冬季开始结冰,绿头鸭就很少到此过冬了。近两年,随着群明湖进行升级改造,湖水倒移,绿头鸭又再次飞回群明湖。
年解放石景山发电厂后,战士们在厂区内合影(资料图)
红迹95
石景山发电厂
为了蓝天白云
出了首钢园的小西门左转,沿着铁路路轨走不远,远远地就能看到一片蓝色的厂房。这就到了京能石景山热电厂,前身是石景山发电厂。这里是北京市公用电力事业的发端。
京能热电和首钢是老邻居,经过这两个厂区里的铁路线大有说头,一条是丰沙线,一条是京门线。这两条铁路都和詹天佑有关系,京开铁路是詹天佑在年主持修建的,而年通车的丰沙铁路,曾经是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方案之一,当时因修建难度太大而放弃。很多铁路迷们现在喜欢沿着这两条铁路线一路步行,探访北京的工业记忆。
石景山发电厂的前身,是年成立的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当时在前门西城根建设的一座小发电厂,成为北京最早的公用发电厂。华商电灯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展现出鲜明的爱国精神和民权意识,坚持不收官银一股,不借外债一文,明确指出“股东如将股票转售与人,惟仍须售与华人”。
随着北京城用电负荷的增加,前门发电厂发展余地有限,于是在广宁坟(今广宁村)兴建新厂,在年竣工,始称石景山发电分厂。这里濒临永定河,靠近门头沟,有煤有水。发电厂附近的模式口(那时叫磨石口),就是古道运煤的一个重要驿站,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被当兵的抓到了模式口。因为建了发电厂,模式口成了北京市郊第一个通电的村庄。
石景山发电厂在国民党政府管理时期,由于设备落后,管理混乱,电力事故频出,电灯公司被老百姓戏称为“黑暗公司”。
年12月,石景山发电厂获得解放。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的8名解放军战士,于深夜潜入电厂,在护厂队和工厂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成功占领电厂制高点,对国民党驻军形成强有力的火力压制,由此留下了石景山发电厂八勇士的传奇。
当时石景山发电厂家底一穷二白,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解放伊始,石景山发电厂迅速恢复了对北京城里的正常供电,同时对年投运至今的老设备进行查隐患,搞维修,排除设备隐患处,保证了开国大典的用电。年,油画家董希文在石景山发电厂体验生活时,接到了创作油画《开国大典》的任务。
上世纪80年代,石景山发电厂改建为热电厂。年3月,以石景山热电厂为母体成立北京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现代化大型股份制发电供热企业。
年3月20日,在响彻天空的汽笛声中,京能石景山热电厂彻底关停。在机组工作了几十年的师傅们,在老厂房里合影留念,眼里噙着泪花。石热的员工们整装出发,奔赴涿州,石热人挂在嘴头上的一句话就是:“为了首都老百姓的头顶能多一点蓝天白云,这关停也值了。”
红迹96
中华世纪坛
对天空讲述中国故事
在北京看展,世纪坛是必须要推的打卡地。时值六月,“时代楷模——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展览开幕,远远地就能看到时空探针下方的红色横幅:致敬建党百年,学习时代楷模。圣火广场搭建起红色展板,向公众讲述时代楷模的故事。
坛,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的台型建筑。中华世纪坛建于世纪之交,从创意之始就昭示着“天人合一”的理念。首倡建造中华世纪坛的朱相远先生曾撰文指出,世纪坛不仅在时间上同天文历密切相关,在创意设计、土建设计及装修设计上皆充满天文概念与天文意识。
世纪坛圣火广场向北,有一条长米、宽3米的青铜甬道,从南向北镌刻了距今万年前人类出现到公元年的时间纪年,用文字记载了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共多条重大历史事件,并辅以天干、地支等生肖图案。在世纪大厅里,不仅在记录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石雕壁画中有许多天文学的星象记录、天文仪器及天文学家的浮雕,而且在上千平方米的顶棚上,还用光导纤维装嵌着几千颗亮度不等的星星。这些星星不是象征性的,而是按天文星座严格排列的。由于星座会随时空变迁,这幅星座图严格按年元旦零点北京上空星座的天象图排列。
细节满满的世纪坛复刻了世纪节点的天文星象,凝固了历史的时刻。它静止的回廊与旋转的坛面寓意着中国“乾”与“坤”的哲学思想,“和谐”与“共生”是它要表述的文化内涵。
《中华世纪坛序》有清晰表述。“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
铭刻在汉白玉上的《中华世纪坛序》亦出自朱相远之手。作为千年交替的永恒纪念,世纪坛的时空探针遥指蓝天,坐看舒天朝晖,磅礴东方。
原标题: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沈沣蔡岫
流程编辑:l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