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山水道城从何处来北京日报
一脉大西山,一条永定河,一片古道网,北京城从哪里来的故事,也许要从这些地方开始讲起。
《山·水·道》是一部六集纪录片,讲述的是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故事,山是大西山,水是永定河,道是整个北京西部古战道、香道和商道的总和。
六集短片分别以“山岳安德”“高山景行”“酌水知源”“上善若水”“人能弘道”“道法自然”为题,从自然演变、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社会变迁、风土民情等方面,考察研究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前世今生,尤其对近几十年、上百年以来这个地区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的不懈奋斗,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讲解和评述。本片既钩沉、梳理、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又现场采访、拍摄、记录了数十位相关人士;既穿插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视频,又运用了当今专家学者、公益人士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节目的策划制作较为精致,视听语言流畅。纪实拍摄比较扎实,能够生动呈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访谈及画外音解说为节目提供了文化深度,且观点多元,能够较好地引发思考。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的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该片主创人员对北京西部文化历史进行的乡野调查。该片的主创团队历时三年之久,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村镇展开了深入采访,他们的足迹遍访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昌平、大兴等区,深入采访的村级行政区超过30个,联系采访的企业、机关、博物馆、景区等组织近50家,深入访谈的专家、个人超过人。
其中最可贵的是,我们不仅能看到水利、历史地理、地质、考古专家从学术角度对这一地区的研判和研究,更多的,是看到了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民间组织、志愿者、守林人、工程建设者等一批普通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奉献和话语,从口述历史的角度,铺展开关于西山永定河的立体画卷。
另外,主创人员用三年时间,在该片中写下了对纪录片这一“费力不讨好”的体裁的尊重。尤其是在如今人人以流量为导向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不媚俗地研究这一并不讨好的北京文化带体裁,是难能可贵的事。我们在纪录片中能够看到正在发生的历史:比如永定河部分河段的恢复,大人孩子怀着对“北京母亲河”的憧憬向河道奔去的场景激动人心;比如琉璃渠琉璃瓦厂的兴衰,传统工艺从停工到恢复、继承的过程,让人唏嘘;再比如新京张铁路的施工与建设,我们看到了是对詹天佑精神的升华和致敬;二七厂,这一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的兴废,不仅包含着北京城市功能的转变,也凝聚了几代普普通通的工人的人生悲欢……
本片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未来发展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永定河的恢复与水资源利用问题。在人类产生之前,永定河曾是北京小平原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但自从人类主宰这里之后,这里的自然状况就日趋恶化,而在近几十年来,河流断流,河道荒芜,残存的那些溪水是永定河流下的最后的眼泪。对于这位伟大的母亲,我们亏欠得太多。
永定河修复工程总设计师邓卓智则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事的努力让这条断流多年的河流永久的流动起来。但他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水,于是只能使用再生水,北京城区的绝大多数河流湖泊都是靠再生水维系的。二是河道中满是沙坑和建筑垃圾。于是必须用强夯夯实地基,用防渗膜保留水面,用湿地净化再生水,这是无奈的选择。
两千四百多年前,年迈的孔子对年轻的鲁哀公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强了水有利有害的二重性。北京人与永定河的故事时而娓娓动听,时而如泣如诉,不断演绎着“爱恨情仇”。
本片围绕西山、永定河和北京道路的历史文化掌故展开叙事,力图从历史文化传承、非遗民俗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表现北京作为城市的成长发展历史,以及十三五规划给北京带来的显著变化。挖掘的一些人物及事例也较有文献价值,对当下北京城市生态治理的思考也很有意义。
纪录片视野开阔,立意正向,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进行了全景式观察,讲述北京地理特征、呈现北京精神气质、文化风貌,同时立足当下百姓生活,娓娓道来。这部研究性可看性兼备的纪录片,将于2月22日在爱奇艺平台上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