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北京人爱去哪儿消夏游玩高梁桥明清即成
年以前北京城郊古今水道示意图(《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炎炎夏季来临,早年间皇家园囿没有向公众开放的时候,北京人喜欢去哪里消夏游玩呢?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闸桥”,明清以后高梁桥附近以江南景色著称,是京师士人出城游赏的重要“打卡地”。
1“高亮赶水”的传说
北京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叫“高亮赶水”:明永乐皇帝想把都城北迁,命刘伯温监修北京城。要修城,就得先治水,要治水就得和龙公龙婆打交道。刘伯温命令他们让出北京城这块风水宝地,龙公龙婆一听满心不痛快,想出一条毒计:收了北京城的水,让人们都渴死。就这样,龙公龙婆一大早儿带着龙子龙女,推着一辆独轮车混进了北京城,龙子喝光了城里所有的甜水,龙女喝光了城里所有的苦水,然后龙子龙女变成两个鱼鳞水篓,被放到车上推出了西直门。
刘伯温知道了急得直跺脚,问哪位愿意去追回水源。只听一声大喝,二十多岁的小将军高亮站出来,说愿意去追赶孽龙。刘伯温告诉他,只要看到推车就直接把两个鱼篓扎破,但是切记马上掉头跑回来,一定不能回头看,到了西直门里就安全了。
高亮出了西直门往玉泉山方向追去,不多时就看到龙公龙婆坐在地上擦汗,旁边停着一辆独轮车,高亮悄悄绕到龙公龙婆背后,挥枪就刺,刺破了一个水篓。当他还要刺另一个时,只见一个凸着肚子的小伙子,嗞溜一下钻进了玉泉山海眼里。龙公看到后大喝一声:“坏了我大事还想走?”高亮转身就跑,只听后面水声大作,眼看就到了西直门,他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大水立刻就把高亮卷走了……打这儿起,北京城里的井又有水了,可惜大部分都是苦水,而甜水则被龙子带到玉泉山的海眼里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高亮,水篓冲出来的河被叫作“高亮河”,河上修了一座桥,叫“高亮桥”,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改叫了“高梁河”和“高梁桥”。
年前后的高梁河司戴德摄
2三国时已有高梁河
作为经典的民间叙事,“高亮赶水”为高梁河与高梁桥增添了独特的历史意蕴,成为当地乡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去追求史实的话,高梁河与高梁桥的由来甚至比传说还要精彩。
三国时期,曹魏镇北将军刘靖镇守蓟城,为了增加军队粮食储备,建造了“戾陵堨-车箱渠”水利工程,留下的碑记详细记载了工程始末,其中提到一项重要工作是“导高梁河,造戾陵堨,开车箱渠”。可见,高梁河在汉末三国时已有其名。后来这一水利工程经过历代重修,形成了灌田百余万亩的灌溉系统。
到了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以后,北京地区正式成为国家都城所在地。随着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金中都宫廷苑林用水和运粮河的开凿,都对城市用水提出了新要求。当时金朝想尽办法将漕粮经由运河输送到中都城东的通州,每年漕粮少则数十万石,多则百余万石,不由水路运输实在难以完成。从通州到中都城这一段,则需要开凿人工运河。可是中都城的海拔远高于通州,潮白河水无法西引,只能在中都一带寻找运河水源。
中都城以西的永定河,虽然可以导引,但是永定河含沙量高,水量随季节变化大,桀骜难驯,受当时工程技术的限制,屡次尝试后归于失败,只得考虑导引中都城东北的高梁河水。但高梁河水量有限,于是不得不考虑距高梁河上源西北七八公里、由玉泉山泉水等汇聚而成的湖泊——瓮山泊(今昆明湖的前身)。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人们第一次凿开了介于高梁河和瓮山泊之间的分水岭——海淀台地,将瓮山泊的水导入高梁河,再注于运河,到达通州,这便是日后所见的长河。人们仍然把西直门外高梁桥至紫竹院的这段称为高梁河。
由于中都与通州之间高差较大,为了更好控制水流,充分利用有限的水源,金代在运河沿线修筑了一系列的水闸,以至于这一段运河又有“闸河”之称。作为运河水源的高梁河也不例外,《金史·河渠志》记载:“金都于燕,东去潞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良(梁)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栗。”金承安三年(年)“命勿毁高梁河闸,从民灌溉”。可见,金代还有水闸导引高梁河水灌溉农田。
到了元代,郭守敬主持开通惠河,自瓮山泊以下至通州高丽庄,建闸24座,以节水行舟,船只可直达积水潭,成为通惠河全盛时期。其中西城上闸“在和义门(西直门前身)外西北一里”,后更名为“会川闸”。大约是在建闸的同时,又在闸上建造了一座石桥,把桥和闸这两种不同功能的建筑融于一体,相伴建造。桥上可通车马行人,桥下可节流蓄水。因闸与桥都在高梁河上,人们便以“高梁闸”“高梁桥”称呼。数百年来,高梁桥历经多次改造修葺,现存桥为清代所建,青白石单孔式,两侧有石护栏。上世纪80年代初拓宽道路时曾对高梁桥进行过重修。
清末高梁桥景观(《北京档案》)
3岸柳垂青依依江南
明代中后期京师人稠地狭,又多风沙,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山水,同时经济活跃,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出游之风。虽然西山诸刹“金碧辉煌,楼观高耸,土木壮丽甲天下”,但路途遥远,有车马之劳。而高梁桥在西直门外,出城即至,河水急而清,堤岸柳树垂青,依依有江南之色,于是成为京师一大出游胜地。
明代画家何白描绘高梁桥一带景观:“万柳蔽天,空阴蓊葧,如行十里青油步障中。下有溪流数道,线碧暎(映)带,曲折若穷,忽又无际。白鸥矫翼,黄鸟弄音……引领南望,又见佛庐朱阁点缀远林落照间,益信辋川吴兴辈画品神妙。”顾起元的《高梁桥》描绘这里:“路转柳桥曲,河连杏诸长。半天分树色,匝地起花香。”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更是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每逢春夏,高梁桥畔草色翠青,柳软莎柔,都人竞相于高梁桥处观杂耍、看柳枝舞动,或“饮啖弹箜篌”,又入水边寺,又登柳边楼,成为当时游赏潮流。缙绅士大夫、京师士女往往联袂结伴而游。“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明代文献记载说,高梁桥一带游人盛时以“万”计。“簇地三四里”,坐在地上休息的,要绵延三四里之广,热闹非凡。“香风十里帝城阿,吹向春郊声态多。呖呖莺犹生短笛,飞飞蝶似试轻罗。天垂柳色云情绿,水入花光藻影酡。到处酒茵围藉草,正愁车马乱笙歌。”
高梁桥附近寺庙众多,其中一座娘娘庙内供妇人哺育婴儿状的塑像,“备极诸态”。相传农历四月初八是娘娘神降生的日子,凡不生育者,只要在娘娘神的生日入庙祈祷,就能育子传宗。每到四月初八这一天,全城妇女争游高梁桥,各带酒果、乐器,杂坐于长河两岸,或系柳为围,或妆点红绿,千姿百态,竞相拜祷,至晚方休。
由于景色优美,高梁桥一带作为风景胜地甚至成为海外使者到达北京后的一个重要“打卡地”。清道光年间朝鲜使者徐有素进京,闲暇之余赴高梁桥游赏,并引前人诗描绘高梁河景色:“高梁河水碧湾环,半入春城半绕山。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
清末以后内忧外患,尤其北京两次被攻陷,高梁河沿岸也遭到破坏,附近宏阔壮丽的琳宫梵宇被毁,树木被砍伐,不复昔日风采。民国年间这里虽然仍为京师游览胜地,但由于城市人口增加,空闲地越来越少,加上水源不足等原因,高梁桥一带魅力日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