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直隶于成龙清明显忠诚

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个叫于成龙的,他们都是朝廷大员,都是有名的清官,更巧的是他们都做过直隶巡抚。第一位于成龙是山西人,字北溟,他曾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还有一位于成龙是河北人,名叫于振甲,字成龙,因为河北的于成龙比山西于成龙小21岁,所以,人们习惯叫他小于成龙,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小于成龙的故事。

清朝的这两位于成龙不光同名,还是同事,老于恰巧是小于的顶头上司。当了几十年的官,老于没有攒下什么家财,只得到一个“大清第一廉吏”的好名声。有了这么一个领导做榜样,小于又将如何做工作呢?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的一个早晨,北京通州的南关外,大清朝接送官员的车俩刚刚走出城门,就看见城门外黑压压地围着很多人,沿着官道两旁,长长的队伍排到了长亭外,这些人是来干什么的呢?原来这是通州的百姓们来为他们爱戴的知州大人送行的。一看见马车出城了,乡亲们纷纷挤上来,有的人还一把拽住了车轮,大声喊着:“大人,留下吧!”一时间挽留的声音此起彼伏,场面非常感人。这位让通州百姓舍不得的青天老爷是谁呢?就是河北清官小于成龙。

于成龙是汉军镶黄旗人,清朝入关,他的家族就落籍到了直隶古北口潮河南关,也就是今天丰宁满族自治县八间房村。于成龙小时候家里穷,13岁就给姓韩的旗人做牧童,他生在穷人家,深深明白老百姓的苦。后来,于成龙的养父于得水在汉军镶黄旗中立了功,受封为三等爵,于成龙因此获得了监生资格,步入了仕途。康熙七年,于成龙出任直隶乐亭知县,第二年升官为滦州知州、后来又当了通州知州。于成龙在通州一干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里他获得过很多次“先进工作者”的表彰,成了官场中的模范人物,没多久,就连康熙皇帝都知道于成龙是个人才了。那么,在通州的这些年里,于成龙干出了怎样的业绩呢?

于成龙获得的这些荣誉可没掺半点水分,靠的是十几年如一日实打实的干工作。当年于成龙到通州上任,不巧当地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震后不少百姓家的房屋倒了,知州衙门也塌了。新官于成龙没有整修衙门,住在临时搭的草棚里,白天组织救灾赈灾,夜里点着蜡烛处理公文。

一场地震之后,老百姓最缺的就是吃穿,于成龙把自己工资全拿出来救灾,然后派人到以前就任的乐亭募捐。于成龙在乐亭早就积攒了很高的人气,百姓们一听说是原来的于知县发起的救灾,二话没说都纷纷掏腰包支持他的善举。于成龙还上奏直隶巡抚于北溟,就是老于成龙,申请拨款救灾。老于成龙是个深明大义的清官,他了解情况就马上批准了小于的申请。

老百姓的命保住了,于成龙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灾后重建,等通州的经济渐渐恢复之后,于成龙又重修了州学文庙,还创立了免费的学堂,让孩子们都能受教育。他的忠信大义,感动了通州各界人士,受到普遍的赞誉,尤其他的顶头上司老于成龙,对他非常赏识。因为老于本身也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所以当地就传诵起这样的歌谣:“前于后于,百姓安居。”就是说两个于成龙,都是百姓的救星。

康熙二十一年,老于成龙升官了,当上了两江总督。离任的时候,老于特意给康熙皇帝上了份奏折,汇报了小于成龙的业绩,他还举荐皇帝把小于成龙调去做江宁知府,就相当于南京市长。小于成龙的名声康熙早听说过,就下旨让他到江宁府赴任。于成龙临走前,不想惊动通州城里的百姓,起了个大早,天还没亮就出发。但他没想到,通州士绅百姓们早就在城门等他了,通州百姓还筹款在城里为他创建了一座祠堂,天天为他祈福。于成龙病逝后,通州人民把他的牌位请进了名宦祠,雍正年间又进入贤良祠,供百姓们世代纪念。

康熙二十三年,被康熙皇帝称为大清第一廉吏的山西于成龙病逝在两江总督的任上。皇帝很悲痛,当年的十月亲自下江南巡视江宁府,检阅军队。康熙皇帝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繁荣,又去军营里看了看,将士们生龙活虎,练兵勤奋,他听到当地人都夸赞小于成龙,非常感动,于就让随行的大学士明珠给于成龙写了封表扬信,末了,皇帝还嘱咐小于一定要传承前辈老于的正直廉洁之风,继续为国为民服务。

康熙皇帝回到京师后,还惦记着于成龙的好,封他为安徽按察使,还亲自接见于成龙的父亲,赐给他父亲一条水貂裘皮领,嘉奖他教子有方。接着,康熙皇帝召来了八旗统帅和文武官员,召开了一次学习动员大会,让他们学习于得水的教子有方和于成龙廉洁爱民的品德。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可于成龙并没有自满,接下来他又做了哪些得人心的好事呢?

康熙二十五年,皇帝提拔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康熙还特意召见了这位新任的小于巡抚。他们谈了一下午,从为官之德到满汉关系,从百姓疾苦到惩治贪官,越谈越投机。晚上吃饭的时候,康熙还不放于成龙走,让他在太和殿一起用膳,然后又赐给他银两、绸缎以示鼓励。

得到皇帝的肯定,于成龙工作更加大胆投入。上任直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统一编制保甲,不论满族还是汉族,都要施行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于成龙还主张把燕山六卫归属到州县,统一管理,并且在通州、卢沟桥、黄村、沙河设置围剿盗匪的机构,统一围剿盗匪,其实这就是中国现在街道派出所的雏形。

于成龙的这些举措,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改革,更是对腐败体系的触碰。通过保甲改革,于成龙得到很多真实信息,一些贪官污吏、朝廷蛀虫暴露出来了。在武清县、易县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的旗人沈颠、太监张进与强盗勾结,长期为害百姓。这事被于成龙揭露出来后,朝野震惊,康熙皇帝下诏对这些十恶不赫的恶徒处斩、抄家,以平民愤。直隶的社会风气大为好转,旗人和汉民也能够和睦相处了。

这一场雷厉风行的改革,让康熙对于成龙更加赞不绝口,他说:“很多官员不犯错,是因为他们畏惧国法,看重官位,而于成龙是发自内心的效忠朝廷爱护百姓,大家应该好好向他学习。”于成龙得到皇帝的赏识,三天两头受表扬,在朝廷之上是如日中天。这样难得的机会摆在面前,是趁机给自己铺路,还是继续为百姓谋利,于成龙会怎么选择呢?

于成龙没有因为受到皇帝褒奖就自大自满,他一如既往,眼睛朝下,为百姓谋福利。比如,他提出应该消减府州县的开支,减轻百姓赋税,取消各地进献的土特产。在征派劳役方面,于成龙坚持每年修建河道的工程,都要征派民夫,要求旗人与汉民一样,都要按照地亩平均数服役,对于他的这些请求,康熙皇帝也都给予大力支持。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在于成龙身上得到应验,当年刚去通州上班就赶上大地震,如今刚刚到直隶,又赶上大旱,闹起饥荒,这对于成龙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他上奏皇帝,请求免征钱粮,赈济饥民。康熙很快下诏,免除二十四州县税粮,真定、保定、顺德、大名、顺天、河间等府五十六州县,按照受灾程度,免征部分税赋。这些举措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上下合力,最终使百姓最终熬过了难关。

当时,有些汉军旗人,世代都是军籍,全家长年都承担着苛重的劳役和徭役,他们请求能解除军籍,加入当地民籍。于成龙同情他们的遭遇,就上奏朝廷,很快,张姓、黄姓、于姓、周姓汉军旗人,都改为汉人,加入了当地民籍。

丰宁县土城子的有一个卫所军官,私自用大口斗收粮,旗民敢怒不敢言。于成龙弄清以后,责令卫所军官必须改成小口斗,公平收粮。在镶黄旗的王庄,庄户们每年都要向朝廷进献原木、狐狸皮、野味,庄户人家冒着严寒进山采集,负担很重,甚至经常有人付出伤亡代价。于成龙听了庄户们的哭诉,心疼的掉了泪,他马上拍板,按照当地所产的市价缴纳银两。旗民们念念不忘于成龙的恩德,在丰宁一代,流传着很多关于于成龙“查地审案”、“公平粮价”的故事。

于成龙在当直隶巡抚和河道总督期间,还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那就是治理永定河。这永定河原来叫无定河、浑河,经常发生水患,危害民生。于成龙通过科学规划,兴修了永清、固安直到张协七十里长的河堤,史称永定大堤。这么宏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了短短三个月就竣工,于成龙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康熙皇帝下诏褒奖于成龙,并把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直到今天,京津冀一代的老百姓还在享受着永定河的恩泽。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决定亲征噶尔丹,平定新疆叛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士兵上前线,必须保证充足的粮草和畅通的粮道,这也是打赢战争的关键。及时把粮草运送到前线,是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考虑运粮人选的时候,康熙第一个就想到了于成龙。他命令于成龙和同侍郎李鈵等负责督运军粮,于成龙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亲自赶着马车,一路上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把军粮按时运到了前线。他的干练和敬业的精神让康熙皇帝记忆深刻,以致到了晚年,康熙仍然夸赞说:“当年北征的时候,于成龙统一押运粮饷,不辞劳苦,如今汉军的旗人中再也没有这么忠诚贤良的人了。”

康熙三十九年三月,于成龙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了,康熙帝赐给他谥号“襄勤”,这个谥号总结了于成龙屡次出征,勤勤恳恳的一生,可见在康熙皇帝的眼里,于成龙是个不可多得的“全才”。   于成龙的人品和官品,对于后世官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后任者,都以于成龙为榜样,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清官廉吏。《通州志》的名宦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乾隆三十二年的通州知州曹元瑞,他处处以于成龙为榜样,锄奸扬善,一生清廉。乾隆四十三年的通州知州高天凤,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修于成龙的祠堂,还撰写碑文,带领全体官吏敬拜于成龙祠。他还走基层,收集于成龙的笔记奏章,做成小册子,这么做一是要让通州官吏百姓,世世代代知道于成龙,二是让日后所有继任的知州们,永远效仿于成龙,懂得如何守土安民。

于成龙逝去了,但他的高风亮节,在通州、在河北世代传承,开花结果。

梁勇主讲韩伟解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1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